到2020年,合肥GDP将迈入“万亿俱乐部”;到2020年,建成全国最发达的铁路枢纽之一,基本建成内陆地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2016年6月,国家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我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八市纳入规划范围,提出将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日前,我省制定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传递不少好消息。 把合肥建成全国最发达的铁路枢纽之一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合肥将瞄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根据预测,合肥2015年常住人口779万人,2020年预期860万人,2030年将达到1000万人。 到2020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在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数超过50家,市区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人,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在交通枢纽建设上,合肥丰富“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提升在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地位。到2020年,建成全国最发达的铁路枢纽之一,基本建成内陆地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 合肥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货运班列将加密,加快实现与义新欧、蓉新欧、渝新欧等国际大通道互联互通。加快金融功能国际化,复制上海自贸区国际投资贸易体制机制,打造成为承接上海、辐射中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国际文化名城。 合肥都市圈将迎来两位新成员 扩容升级合肥经济圈,增加芜湖、马鞍山市,完善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合肥都市圈,形成区域增长新引擎。 以合肥为中心,打造合滁宁、合芜马、合淮、合六、合铜宜产业发展带,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产业链合作体系。 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覆盖圈内主要城镇、产业集聚区、重点风景区的轨道交通“1小时通勤圈”,加强与省内其他经济区域、长三角及周边地区铁路联接,推动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依托沪汉蓉、沿江交通廊道,围绕沪宁合杭甬发展带,加快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融合发展,推动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市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合作发展。 到2020年,都市圈内形成若干国家级或世界级产业集群,人均收入力争达到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建成一批国际化对外开放平台,国际化人居、商务环境明显改善。 我省到沪苏浙地区的交通大通道将“扩容” 根据《方案》,我省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将越来越便捷,将贯通扩容至沪苏浙地区的交通大通道,完善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为骨干的多层次综合交通通道体系。 构建长三角对外多向综合交通通道。充分发挥安徽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以东向综合大通道和综合交通网络为基础,向西形成经六安、安庆至武汉、西安等地的西部开放通道,向北形成经蚌埠、阜阳、宿州、亳州至河南、山东等地的中原腹地通道,向南形成经安庆至九江至深圳,宣城、黄山至福建、广东的沿海纵深通道,将安徽打造为长三角城市群对外开放的连接轴,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 此外,将重点建设高铁合肥南站、芜湖站、新安庆西站、黄山北站、新合肥西站、铜陵北站、宣城站、滁州站、阜阳西站、淮南南站,芜宣、合肥新桥机场等客运枢纽,马鞍山郑蒲港区二期、铜陵港江北煤炭储配中心、池州港牛头山港区公用码头二期、芜湖港三山港区中外运码头二期、安庆港中心港区皖河农场作业区、合肥港派河港区中派综合码头工程、合肥北站、阜阳北站等货运枢纽。 长三角城市医保定点、异地就医有望实现即时结算 此外,我省争取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在合肥设立区域管理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鼓励徽商银行、国元集团等省内金融机构稳步实施扩张战略,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跨行业收购兼并,面向沪苏浙设立分支机构,做优做强地方金融品牌。 争取沪苏浙等地优质高校在我省增加招生计划、合作办学。建设一批骨干示范中职学校、优质特色职业学校,组建区域性、行业性、综合性等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以合肥学院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 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推动长三角城市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医保经办机构与长三角城市在医保定点、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方面开展合作。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合作机制。完善城市群内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机制,开展养老保险认证合作。深化工伤康复资源共享、辅助器具配置及劳动能力鉴定合作。完善失业保险关系转移及待遇享受方面的合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