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 剑 锋 从 磨 砺 出
——书法家李骏印象
图/文 丰山愚人
认识李骏老师,缘于十几年前的一次书法笔会,那天,他的一幅六尺整张《醉翁亭记》行草书法写的洋洋洒洒,引得一片掌声,博得满堂喝彩。或许是对书法的偏爱,或许是对李老的敬慕之心,从此,我和李老结下了忘年交。每次相聚,总喜欢听他讲中国书法运笔,讲书法精、气、神和书法魂,喜欢听他讲中国诗词歌赋内涵与寓意,当然,更喜欢他自己即兴创作的格律诗。
初冬,第一场雪。把亭城装扮的分外妖娆,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走进他温暖、明亮的书房,心中忽然涌动魏野“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的感怀来。
李老祖籍江苏扬州,出生书香门第,家境殷实,6岁开始学习毛笔字,从颜体入手,遍临欧、柳等诸家碑帖、而这一学,竟已八十年有余。
今年87岁的李俊老师,号三足老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温文尔雅,提起笔来却是浩气长虹,挥毫泼墨间,手、腕、肘运用自如,俨然如一位武术大师在展示形神俱妙的套路。他的书法作品处处体现传统笔法,且独辟蹊径,字字高古风雅,龙飞凤舞之间突显笔墨精神。在滁州,他既是一位很有影响力、谦逊儒雅的书法家、又可称得上是一位贴近民众、和蔼可亲的书法家。他自喻为“三足老人”(即 物需能知足、学习知不足、奉献不知足),他的人品由此便可见一斑。
八十多年来,李老却从未停止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与追求。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就是他创作源泉。他研习书法,尤以对历代书法名家碑帖拜读。从广泛的拜读之中寻找古人用笔精妙之处,少时从临摹颜真卿入手,后参以王羲之、赵孟頫笔意,广收博采、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个人的风格,综观其书,既有赵孟頫温润之处,又有文征明之秀劲、既有董其昌之流美,又有邓石如之雄健,他用书法灵动与唯美,创造了自己的书法语言,用高山流水情结,书写了人生之快乐情趣。
李老擅长行草,在谈到书法创作时,他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判断一幅书法作品好与坏,主要是看作品中“古意”,所谓“古意”就是历经千年、存在于审美理想中历史性、文化性的传承。中国人历经五千年文字演变和过渡,从象形字、甲骨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楷、行草,狂草,创造了独特的汉字书写形式,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写形式。所以,中国书法也是世界上用汉字书写方式最丰富多彩的表达,也是最难达到颠峰的书写艺术”。
仔细品读李老书法作品,件件不失为佳作,四条屏、八条屏、四尺整张、六尺整张、斗方等,均一气呵成,幅幅线条优美,笔墨灵动,气蕴生动。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书法家,最难得的是突破,所谓突破,就是书法家不停留在别人书法风格中,而尽显自己结字书写风格。李老做到了这一点。从字间架构走势到结字用笔、从整幅作品字距、行距之间的合理排序,不难看出其作品章法唯美大气和包容。无不展现出其笔法动静结合、天人合一的老辣,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深奥理论的理解,黑白之间巧妙地布局,立意悠远、且丰富内涵与灵动的书写形式,却又体现了他自己独特风格。他书写《滁州西涧》、《岳阳楼记》、《赤壁怀古》、《醉翁亭记》等作品,充分表达了他丰富内涵和广博诗词歌赋功底,也体现了他成竹在胸、意在笔先、舒畅书写之浪漫情怀。尤其是《醉翁亭记》经常代表滁州市文化品牌作品之一参加对外交流,为滁州市在草书书法类赢得了诸多荣誉。
一位书法家曾说过:“要想写好中国书法,首先要学会唐诗宋词”。李老是一位艺术修养比较全面的书法家。在八十余年艺术追求中,他不仅对书法创作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对古典诗词、国学均颇有研究,也正是这些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他诗书气质,丰富凝炼了他书法艺术雄浑和深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李老正是从这条路上走出来的书法家,一位一生以书法为快乐的范者。
衷心地祝福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