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聚焦滁州 于 2016-12-27 09:56 编辑
风 雨 之 后 是 彩 虹
——民间艺术家谢正发印象
图/文 丰山愚人
诗人说:美是什么?美是蜿蜒在山涧的一道泉流,美是横跨在天穹的一道雨后彩虹。 ——题记
滁州市西涧花园一套干净、整洁的寓所,和我面对面坐着聊天的是一位极其普通的退休工人谢正发,我之因为要采访他,是他的故事感动了我,而这些听起来极为平常的故事,是一个普通人难以想象和所不能做到的,而老谢做到了,在这些故事里,他用几十年奋斗的精神,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勇气,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是一个强者,一个成功者,当然,也是一个让人羡慕和尊敬的民间艺术家。
客厅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画,名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猛然一看,原以为是某个摄影家的作品,且不知道这是出自于老谢之手,画的很生动,桃枝、桃花亦栩栩如生,画面很活泼,田园风光特别浓郁,一派春色满园的景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们的话题便从他的油画聊起。
今年73岁的谢正发,1943年出身在滁州市黄泥岗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幼时因家境贫寒,落下了一身残疾,身高只有一米五,右腿股骨头坏死,由于父母早亡,十几岁便寄居哥嫂家生活,勉强读完初中,哥哥将他送到滁县财贸系统的干校上学,学校不收学费,一年后,择优分配,结业后,被分配到沙河集供销社,他仅仅站了几天的柜台,负责人嫌他身材矮小,有损形象,便指派他挑筐下乡收废品,没有多久,供销社裁员,他又被裁了下来。
从此,为了生存,他便开始找活去做,因为个小没有单位敢要,期间,吃尽了人间的冷落和辛酸,他上山砍过草、挖过药,下河逮魚摸虾,由于身材矮小,弄回的东西总比別人少,每次回家都会遭到嫂子的奚落,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得流落街头,跟着別人打草捆,做临工,二十岁那年,哥哥为了让他不再流浪,给他说了个媳妇,从此,他便开始立志养家,沙河集上有个砂石厂,为了养家,他东拼西凑买了一部板车,一车沙有七、八百斤,每天往返要跑上百里路,还得翻山越岭,其他拉车的均都是全家上阵,而他却是一个人拉,在砂厂,一干就是两年,而这两年虽然很苦很累,却磨练了他顽强的毅志力,一九六七年,一次偶尔的机会,他巧遇滁州画师孙伯成先生,孙老师看他人很老实,又有绘画基础和灵性,即收他为徒,跟他学油画,并管吃住,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各地都在争先恐后地树伟人画像,滁城会油画的极少,作为孙老师的徒弟,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认真跟老师学习画画,后来,因家里的事情,他又回到了沙河集,当时沙河集不少单位也想树伟人画像,只是请不到画师,荒山无大树,他竟斗胆接下街道的一幅油画业务,并十分谨慎地用了半个多月时间将六米高的大幅《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完成,成为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时每天都有很多人围观,这一炮终于打的很成功,在沙河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沙河林业总场,当时是省建设兵团的师部,师政委看到他的画后,派人将他接到师部,商定要他给林业总场画4x6米的大幅油画两幅。还有中小型的六、七幅,政委要求他一定要画出质量,并慷慨地告诉他“我们有食堂招待所供你吃住,材料费我们出,每天付你三块钱工资”,他受宠若惊,在六十年代,一般公职人员月薪也就四五十元,他谢绝了政委的好意,提出,每天只要两块钱,就这样,每天从淩晨到天黑,一画就是三四个月,完成后他们十分满意,为此,还专门组织了庆典晚会,在那段时光里,沙河集街道、派出所、供销社、蚕场等单位都来找他,为画油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当下油画铺天盖地的市场面前,他的油画仍然能够卖上个几千元一幅。
老谢的另一个艺术才华是写剧本,他从上山下乡的生产队到公社宣传队,从沙河砂厂到沙河镇文艺宣传队,从招工进滁州市磷肥厂,一路走来,吹、拉、弹、唱无所不精,数十年的磨炼,使他从一个文艺爱好者逐步成长为一名业余编剧,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他满怀深情的告诉我;“如果说,生活上的艰难困苦还可以挺过去的话,那么创作路上的艰辛应该是高于它的数倍,一是我只有初中文化,二是家庭负担太重,几个孩子当时正是儿童成长期,需要钱,有时,为了完成一个小戏剧本,几天几夜睡不好觉,自己看不过关,便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一部小戏竟数易其稿, 冬天,天黑的早,亮的迟,妻子心疼我,也心疼煤油费,有一年夏天,为了节省煤油,我真的用小瓶子装满萤火虫来当灯......夏天的蚊叮虫咬,身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他点燃一支香烟,我看到他的眼睛里噙着泪水,是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有人的生活环境几乎都和他一样,只不过老谢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用十二分的努力去做了,在业余创作的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写成的小戏《两个年轻人》、《柜台内外》、《二百五》,童话剧《小马站岗》荣获安徽省优秀创作奖,1988年前后,他创作的小戏小品近50部,其中荣获国家奖十三个,小品《求医》、《老路新曲》、《卖忧愁》分别获得2000、2002、2004年度曹禺小戏小品百优奖,其中,《卖忧愁》由安徽省话剧团演出,参加安徽省“庐阳杯”小戏小品大赛荣获四个一等奖,在宣城参加十一届“飞彩杯”全国百优大赛荣获创作、剧目、表演三个二等奖。更为可贵的是,小品《太空轶事》、《送温暖》、《老子、儿子、孙子》《鸡毛蒜皮》、《寻常人家》分别获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征文大赛二、三等奖,均在国家刊物上发表。90年代,是他创作的黄金期,他创作的相声《不怪你怪谁 》、小品《寻常人家》(与王永杰合作)分别发表在中国曲艺杂志月刊,《寻常人家》在银川全国曲艺大赛荣获二等奖之首......毋庸置疑,他所创造的佳绩,足以为滁州市在全国小品小戏的创作中争得了荣誉,也为滁州市小品小戏创作写下辉煌和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位业余文艺爱好者、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工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与拼搏,用自己接近一生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属于自己钟爱的艺术花朵,并已经花开满园,馨香四溢。
不用过多的描述,你是否已经读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老谢、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老谢、一个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老谢!
我想,老谢。 应该说是风雨之后,横跨在天穹的一道艳丽的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