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13911079925
收起左侧

[原创] 龙山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如果说《十六岁词集》的伤而切是通过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那么到了莱农时他的诗作在语言文字层面比较成熟了,直接切近的语言消失了,他的寂寞深意往往蕴含在他的意象里,如“萌草绿围壁,生蛛网连楣”,作为一象双喻境的作品,这联诗有双重隐喻,其中一重是他的独处,我们可以视为一种想象中的闭关,一个闭关中的人,草全部占领了墙壁,而蛛网连结了门楣,显示他闭关苦思的时间已经很久了。
同时它也隐喻着道隐没很久了,已经没有任何人光顾,所以它的门楣上粘满了蛛丝、墙壁上生满了杂草。
这种寂寞显然比《十六岁词集》中的那种苦切直言的寂寞要更深,因为这个意象配合前面的“孰奏广陵琴,东山有客归。余情成寂寥”的意象和典喻,就具有了历史时空的深刻感慨。
从第一联“东山有客归”后,他纯粹写景为喻,直到最后一联的“临望”,基本上没有人的任何行迹,也令全诗的寂廖感更加浓重。
这首诗的一体贯通主要体现在,“广陵琴”“东山客归”“余情”都十分明确地隐喻了文明或者说文化的传承(寂寥二字则近乎明言),而后面的德性修练的隐喻,则是与华夏古文明一脉相承的,是以华夏古文明为核心贯通的,所以它们事实上是一体贯通的两个本体。
因为它们是一体贯通的,所以它们也就一体进行,对华夏古文化的传承、感悟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德性修练的进程,而这个过程亦即是华夏古文明涅槃重生的过程。
所以说它事实上是对民族的文明传承、个人的文化理想和探索过程、个人的德性修养过程一体同喻的整体三喻境。
这首诗里面,对道的描写与对景象的描象合一了,因而它事实上是一种一象多喻境。
在《喻诗浅论》里,我们讲过《十六岁词集》中的一象多喻,其实一象多喻的出现跟印象流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多个本体有着相同的特质、特点,而在同一个时空之中,作者对这多个本体同时感受,而这种被同时感受的多个本体所具有的相同之处,通过隐喻、指喻来表达时,就构成了一象多喻境。
作者同时感受到的多个本体高度相似,重合,因而可以一体同咏,而这种高度相似、重合,也是喻诗中意象流、印象流产生的源泉之一。
也就是说,一象多喻境产生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至少要有两维才可能产生一象多喻境。
“广陵琴”是失传的绝响的意思,属于典喻同运,什么是失传的绝响?显然是自秦汉断代的华夏古文明,而“东山客归”也是一个隐喻,古人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伯夷叔齐东山采薇而不认周统、五祖弘忍东山传法(东山法门)的典故,又有王阳明的东山书院,所以这里的“东山有客归”显然有着文明之道、文化传承的隐喻在其中。道统,是这四个东山典故的共同喻义及共同点。
非常明显的一点是,王子居合诸东山之义,取其共同特征——文化思想和传承,而以之为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4-11-21 19:05 , Processed in 0.0565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