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翩翩少爷 于 2024-1-4 13:19 编辑
为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彰显徽风皖韵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意见》和《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贯彻落实<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部署要求,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环境,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文娱旅游消费持续强劲复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近日,安徽省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具体措施如下:
着力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品质
(一)打造“演艺+旅游”融合型产品。 引导国有文艺院团、国有剧场与社会力量打造精品旅游演艺产品。推出系列“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演艺项目,在旅游景区、旅游街区等开展驻场演出。支持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出常态演艺项目。组织“看演出·游安徽”活动,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看演出主题旅游线路。鼓励各地培育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推动文艺演出进景区、进街区、进文旅综合体等。 (二)深化文物与旅游融合。 结合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工程,加快推进蚌埠双墩、蚌埠禹会村、含山凌家滩、凤阳明中都、淮南武王墩、芜湖繁昌窑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配套旅游设施,优化服务功能,积极打造文物主题游径,推出系列文物体验、研学、休闲旅游等精品线路。支持各地利用古村落、古建筑发展研学旅游。 (三)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 持续开展非遗进景区行动,开展非遗主题精品线路评选活动,发布一批安徽非遗主题旅游精品线路,推出系列“非遗+旅游”新产品。举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加快省非遗馆建设,支持建设文房四宝、徽派雕刻等一批专题非遗馆,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加强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认定一批省级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工坊,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 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实施一批红色主题展示项目,加快创建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实施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打造10条革命文物主题游径、20处红色康养基地,开发新四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红色旅游线路,推出一批红色研学线路,持续加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宣传力度。
(五)打造精品体育旅游产品。 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推动体育赛事和旅游活动一体谋划、一体开展,培育“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赛事、露营地和基地等,争创全国和长三角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申报办好马拉松赛、汽车(房车)赛、长板速降赛、山地车节、铁人三项赛、低空飞行赛等户外运动赛事。 (六)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加强乡村旅游顶层设计,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十百千”计划,建设50个国家级、200个省级、1000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支持芜湖湾沚区、安庆潜山市开展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到2025年国家级、省级试点县(区)力争达到20家。创新举办民宿产业发展大会、乡村民宿创意设计大赛,评定一批“皖美”金牌、银牌民宿,申报发布“乡村四时好风光”等一批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和经典线路。
(七)发展特色生态旅游。 深化“生态+文旅”,合理利用皖南山水、长江水道、大别山自然生态、淮河湿地、皖北平原农林生态等特色生态资源,推出一批天然氧吧、森林康养、湿地养生等生态旅游基地。深入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结合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协同推动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发展。推进江淮运河旅游开发,精心打造生态风景廊道,建设具有特色的全国重要水利文化旅游带。 (八)提质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产品。 加快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休闲度假、康养医养等高端服务业。加大全省休闲度假康养产品建设提升力度,新推出一批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康养旅居目的地。完善骆岗中央公园休闲旅游设施,提升合肥城市休闲水平。支持广德等地打造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推动各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城市休憩地。 摄影:黄冰 (九)实施商文旅一体化促进行动。 深入落实《安徽省推动商文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推动全省商文旅资源整合、业态融合、市场聚合,培育一批省级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和消费新场景,推动全省商文旅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十)加快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 深入推进芜湖市鸠江区、黄山市黟县-屯溪区-歙县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打造一批省级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省级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达到15家。深入开展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等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十一)推动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 深化“教育+文旅”,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推出一批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和“研学游”、科普旅游产品,完善研学旅行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深化“工业+文旅”,充分利用工业遗存、老旧厂房、现代化工厂、特色园区等资源发展工业旅游。深化“会展+文旅”,支持各地完善会展场馆配套酒店及周边餐饮、零售、商务办公、交通集散体系等服务设施,引进一批品牌会议型酒店,提升会展经济对旅游消费的带动能级。 图源: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 (十二)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目的地、集散地、旅游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道路标识体系,优化机场、车站、码头、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等与景区之间的无缝接驳服务。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停车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旺季临时公共停车场等服务保障。 (十三)开展项目建设提质增效行动。 实施重大旅游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省文化旅游产业专班作用,强化“双招双引”,加快闲置旅游项目盘活,谋划建设和招引100个标志性、牵动性旅游项目。将旅游重点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清单,建立省、市、县三级领导联系重点旅游项目机制,盘活存量旅游项目及存量旅游资产。
持续激发文旅消费需求
(十四)举办促进文旅消费活动。持续开展“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等促消费活动,创意月度主题活动,持续扩大文旅消费。统筹策划推出“我们的节日”“春游江淮请您来”促消费系列活动,围绕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举办江淮美食节、“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推广等活动。结合“四季村晚”“十百千”项目,举办“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带动农特产品销售。
(十五)优化文旅惠民消费措施。 鼓励各地发放文旅消费券,结合文旅产业特点,优选发放平台,因地制宜配置消费券种,鼓励采用“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方式,增强惠民政策直达性,提升群众获得感。鼓励旅游景区等市场主体配套开展折扣、套餐优惠等“减免优”活动,叠加银行机构红包、线上平台让利等方式,加大非节假日优惠力度,推动文旅消费“调峰填谷”。 (十六)拓展夜间文旅消费。开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和“四个十佳”夜间文旅品牌评选。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馆延长开放和营业时间,开展“博物馆之夜”等活动,点亮“夜经济”。大力发展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读、夜展等业态,力争到2025年全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1-2家,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0家、省级20家。 (十七)优化智慧景区管理服务。加强“游安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学设置线上、线下购票预约渠道,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提升景区大数据分析应用水平,强化流量监测、科学引导分流等功能。推广黄山等景区智慧化调度经验做法,提升景区综合接待能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在文旅领域的应用。 (十八)健全旅游交通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与旅游融合发展,完善客运站点设施功能,提升“快进”交通衔接效能。推动开通重要客源地航线,丰富我省至国内重点客源地“空巴通”“公铁通”等旅客联程运输服务产品。畅通交通干线与乡村旅游区“最后一公里”,打造主线联通、支线成环、末端通达的慢游交通网络。加强路景融合升级改造,加快建设一批旅游风景道。 (十九)开展区域旅游协作。 开展区域旅游协作。主动融入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加强与长江沿线省份旅游合作。推进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与长三角城市联手打造名山、名湖、名城、名镇、名村、名园、名馆等“七名”文旅精品。开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联盟合作,加强与苏、鲁、豫、鄂旅游合作。推进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开展大别山红色旅游联盟合作,发展跨区域经典红色旅游线路。与江苏、浙江协力打造“一地六县”旅游休闲基地,打造长三角“后花园”。 (二十)强化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推广。 研究制定安徽文旅品牌传播工程实施方案,积极参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家乡有宝藏”等文化主题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继续举办“安徽人游安徽”活动。邀请网红达人到安徽采风踩线,策划推介安徽文旅资源和产品线路。实施“百万游客互送行动”,与沪苏浙等重点市场加强游客互送,与新疆、西藏等对口支援省份开展线路互推、客源互送。
加快推动入境旅游恢复发展
(二十一)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行动。 围绕“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策划开展“美好安徽与世界对话”、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大黄山全球推广等品牌活动,持续实施“外媒看安徽”“安徽旅游海外云传播”系列宣传。加强与境内外头部旅行社合作,引进更多远程游客。依托国际旅游行业组织、有关驻外机构、友省友城等,组织开展一批“走出去、请进来”市场开发活动。制定安徽入境旅游奖励办法。推动增加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航线。 (二十二)优化入境旅游政策。对接沪苏浙出入境管理政策,推动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落实。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广告,做好过境免签政策宣传和旅游推广,策划编制我省144小时特色旅游线路手册。强化离境退税等政策宣传和落实,促进入境旅游消费提质扩量增效。 (二十三)完善入境旅游服务。加快通关口岸及重点城市道路双语标识等硬件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合肥、黄山口岸离境退税服务。提升入境游客预订景区门票、购买车(船)票以及使用境外银行卡、各类电子支付方式便捷程度,提高外币兑换便利性。加强导游员及酒店总台、景区等服务人员外语培训。支持合肥、芜湖等地打造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吸引境外重点文旅企业来皖投资合作。 (二十四)开展境外宣传营销。 依托外宣窗口阵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用好“国际青年行”走进安徽等活动,加强安徽文旅对外宣介。组团赴日韩、欧美等客源地国开展安徽文旅推介。利用Mate、X、YouTube、TikTok 等安徽文旅海外新媒账号,借助境外传播平台渠道,用好驻外机构等资源,构建海外营销推广矩阵,提升安徽文旅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大力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二十五)促进文旅企业发展。 继续实施全额暂退旅行社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推广使用保险缴纳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行社、民宿、乡村旅游点、红色旅游景点承接疗休养活动。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推动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加快组建,扶持一批“专精特新”文旅企业。 (二十六)加强导游队伍建设。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等加强导游培训,不断提升导游专业水平。实施全省景区景点解说词标准化、规范化提升行动,编写大美安徽导游词。谋划举办安徽金牌导游培养班和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探索同时获得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和导游证的从业人员,可在省域范围内依法依规向旅客提供运游融合服务。督促指导旅行社等用人单位依法与导游签订劳动合同。 (二十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研究制定安徽省旅游服务升级工程实施方案,开展旅游服务质量监测,实施文旅精品建设行动,强化旅游服务质量负面典型案例通报。指导省内文旅协会机构强化行业自律。推进旅游业信用体系建设,将信用作为国家级、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重要参考标准。举办安徽旅游诚信经营惠民宣传活动,推荐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典型案例。组织开展旅游行业放心消费行动,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十八)实施数字赋能文旅行动。 遴选国家“5G+智慧旅游” 应用国家试点项目和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开展省级新空间培育工作。引导安徽文化和数字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等加大数字文旅项目投放力度。打造数字文旅产业技术创新应用场景示范标杆,征集“元宇宙+智慧文旅”应用场景示范案例,加强基于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演出演艺文旅新场景宣传力度,吸引文旅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在皖先行先试。 (二十九)推进依法治旅。 加强部门间旅游市场违法违规信息共享,完善联合执法协调监管工作机制,促进旅游市场主体合法经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消费环境。结合旅游业特点,建立常态化第三方“体检式”暗访评估工作机制,开展旅游市场暗访式执法检查,持续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推进长三角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一体化机制建设,组织跨区域联合执法。
强化组织和政策保障 图源:安徽日 (三十)强化组织领导。 (三十一)强化资金保障。
(三十二)强化金融支持。
(三十三)强化用地保障。 (三十四)强化人才支撑。 (三十五)强化安全监管。 (三十六)强化统计监测。
来源|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