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72|回复: 0
收起左侧

[转帖] 曝光!安徽不仅有黄山……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21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安徽亳州
本帖最后由 此乃民意 于 2023-11-21 11:17 编辑

化的特质,决定一个地方的气质。

长江淮河,一南一北,穿“皖”而过。亚热带气候的阳光和煦、雨水丰沛,滋养着细腻而清新的气息;暖温带气候的地形复杂、原野广袤,形成粗犷而淳朴的氛围。

南北相撞,文化交汇,底蕴深厚。

含山凌家滩遗址或将把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交相呼应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使安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博物馆,小岗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程朱理学、桐城派百花齐放,老子、包拯、李鸿章等一大批名人涌现,大别山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红色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早、多元化、重思变、叫得响、名人多、基因红,安徽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与优势在此,自信和底气也源于此。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需要更充盈的文化力量。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离不开更齐心的实际行动。召开全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吹响加快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的“冲锋号”。
640.jpg
10月27日晚,黄梅戏《女驸马》在宿州大剧院上演。丁辉 摄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否学懂弄通做实?一批重大理论成果如何实现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如何浇灌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意识形态领域是否阵地稳固、正能量充沛?这是全新历史坐标下,安徽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现实问题,关系到举旗定向、正本清源。

实施提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推动理论宣讲走深走实、提高理论研究阐释水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工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理论学习更系统更深入,研究阐释更加体系化学理化,宣传普及更有说服力感染力,扎实做好理论武装大文章。


历史和实践证明,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

当前,安徽经济总体呈回升向好态势,同时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外界对安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安徽在舆论场上的曝光度也越来越高。与先进地区相比,安徽缺乏在全国有“大声量”的新媒体品牌。

越是思想文化激荡,越要立准“定盘星”。唱响团结奋斗的主旋律,才能强信心、添动力。打好舆论引导的主动仗,才能掌握文化工作的主动权。建强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才能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从打造“安徽视讯”、创办“安徽时评”,到加快省市县媒体深度融合、推动新闻发布常态化,安徽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持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坚持以文传声,牢牢把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中心环节,加强正面宣传,壮大主流舆论,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树好形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能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上持续用力,很大程度上考验着我们挖掘、利用文化资源的能力。

鲜明的价值导向,可以从江淮大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来,从安徽传统文化的廉洁基因中来,从安徽发展奋斗史中来,从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中来。中国好人安徽多,让一个好人带出一群好人,深化向上向善的道德风尚建设,推动全域全民的精神文明创建。推动人们自觉遵守奉行符合群体共同利益、体现社会共识的正确价值观,将其蕴藉于文,以文化人,释放出凝聚人心的力量。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我们建设文化强省的最大优势,就是安徽优秀传统文化。

以我为主,以文立信。400多公里的皖江、180公里的大运河安徽段既是“水路”又是“文路”。徽州古城、寿县古城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散落于江淮大地的传统村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标本。宣纸、芜湖铁画是最有安徽元素的标志性符号。黄梅戏、徽剧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很多票友、戏迷。安徽打造文物主题、非遗主题、红色主题旅游游径,让群众既感受到“诗”的底蕴、也体验到“远方”的魅力。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是基本要求;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是更高标杆。实施文物和文化遗址保护利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进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深化安徽文化研究阐发等工程,保护好中华文化的安徽样本,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赓续历史文化中坚定自信,持续增强文化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安徽人将更加自立自强。


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我省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叫好叫座的文化精品不多。放眼全国,我省文化供给水平总体不高。与文化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文化产业实力亟需补强。
正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实施文化产业倍增、重大项目带动、高水平园区建设、省属文化企业改革、中小文化企业培育等工程,加快提升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坚持以文兴业,繁荣文艺创作要突出成高原、起高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突出标准化、均等化,壮大文化产业要突出全链条、强龙头,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统筹推进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增效。

提到安徽,不少外国友人会想起黄山,这就是文化“出海”的成功典范,助力安徽形象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安徽文化自古以来就多元、开放、包容。如今,身处大文旅时代,面对各种发展机遇,更要聚焦国际、面向全球,不断扩大“朋友圈”和影响力。
国际化表达,要找准自身定位。坚持以文互鉴,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大外宣战略,推出更多符合国外受众喜好、社交平台特点的原创产品,打造全媒体外宣传播矩阵,扎实做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文章
640 (1).jpg
11月15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卢村拍摄的初冬美景。张伟 摄

安徽有黄山,安徽不仅有黄山;安徽有美食美景,安徽还有产业发展、经贸活动。把更多安徽声音“传出去”、国际宾客“请进来”,擦亮更多具有徽风皖韵的“金字招牌”,让世界各国透过丰富多彩的安徽,看见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放眼今日之安徽,江淮天地阔,万千气象新。激活文化“一池春水”,让徽风皖韵大放异彩,是每一个江淮儿女肩上沉甸甸的历史责任。以文化为笔,蘸满历史厚重的笔墨,共同谱写文化强省新篇章。

来源:安徽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4-11-22 13:50 , Processed in 0.0880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