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72|回复: 0
收起左侧

全椒,恰似你的故乡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6-1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安徽滁州
本帖最后由 普通人 于 2023-6-1 09:54 编辑

一样的铁匠铺,一样的午后和哨音,一样的老街、木板门、砖瓦房,在一块硬纸板上写下“出售大米”,用铁丝悬挂在墙上当做招牌……
这里是全椒袁家湾老街,一个中国腹部 (内陆) 上的千年老街。
我们很多人,都是出自这样的老街――这种中国城镇的缩影,有点杂乱,但仍有炊烟。
有很多时候,不愿意谈自己的出生地也不愿意去想,但在另一个时空,在全椒,你好像与故乡和解了,你好像,回到了另一个并不是自己故乡的故乡。
其实是你与过去握手言和。在异乡的午后,从另一个城镇之上,在另一个街头,在与陌生人的对谈之中。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20.jpg

全椒太平文化广场夜景



全椒以并不寻常的方式存在着,在这个省份,它的特别之处太多了,讽刺文学鼻祖吴敬梓在这里长大,唐朝名相张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的故居也在这里。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29.jpg


悠悠石板桥



地处皖东江淮丘陵地带,北纬31°51′-32°15′,东经117°49′-118°25′,境内拥有三山、三湖两河,山水环绕,没有知道它们从哪一年开始,就存在于此,草木山石知道,它们不说话。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31.jpg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黄栗树村



而这个县,从西汉起就有了,古称椒邑,至今已有2200多年。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四年即公元前203年置全椒县,隶属淮南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起,隶属九江郡;三国时全椒为吴魏争战之地,近60年废县;西晋时复置,《晋书 • 卷十五 • 地理下》记载隶属淮南郡;东晋、南北朝及隋朝开皇年间近300年全椒废县,据正史记载,县域内先后侨置南谯州、南谯郡、山桑县、嘉平县、北谯郡、北谯县、丰乐县,后改置临滁郡、滁水县;隋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起,复置全椒县。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33.jpg

太平桥的早晨



此后的1400余年,仅明朝洪武初期全椒县被短暂废除,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个区域内,你停留的每一分钟都带有柔软且如梦幻般的特质,那些山川和湖泊,如同你一直想去却未曾到过的未竟之地。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36.jpg

全椒太平阁晨光



我偏爱“椒”字的植物属性,作为一种芸香科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莫名生出一种小而坚忍的气质。
然而全椒的“椒”字,是山巅、山丘之义,这是由全椒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的。
全椒简称“椒”,多见“椒邑”“椒地”“椒民”“椒俗”等语。
两汉时期,全椒境内的襄河水系并不发达,滁河沿岸的地域也不在全椒境内,属于当时与全椒县相邻的阜陵县地界。
也就是说,汉初为全椒命名时,县域之内几乎全是低矮山地和冈丘,全椒因此而得名。明·泰昌版《全椒县志·舆地志》“山岗”目下夹注云:“椒,小山也。全椒小山多,故名也。”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38.jpg

丘陵间的风力发电机



在古老的传说中,全椒地域以“椒”标识。南宋历史地理学家罗泌所撰《路史》卷二十六国名纪三高阳氏后列有椒国,经沧海桑田分封割削之变,至春秋时已为楚之“椒邑”。《左传》《国语》中均有楚大夫伍举食邑于椒的记载,古人以邑为氏,故伍举史称“椒举”,其子称“椒鸣”。
“全椒”地名系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沿袭古国古邑之名。至今全椒的方言中仍保留有大量汉语古音。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40.jpg


全椒周边多丘陵地形,草场丰茂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42.jpg


吴敬梓纪念馆这里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故乡,他三十三岁时离开这里去南京。吴敬梓的生父名雯延,吴敬梓是他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自幼便被过继给长房吴霖起为嗣。
吴霖起曾任江苏赣榆县教谕,在吴敬梓考取秀才的雍正元年(1723年)死去。吴敬梓自小聪明过人,14岁起,便因跟随父亲到各处做官,接触到官场。
吴霖起死后,不少人觊觎遗产,因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机,于是发生了“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甚至是亲族冲入家中攫夺其财产。
虽然最终吴敬梓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但因争产之事深受刺激。此时的吴敬梓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亦无意进取功名,他开始挥霍遗产。

可以说,他的“败家”,是对他人争产一事的讽刺:在你们看来无比重要的,在我看来却不值一提。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44.jpg


吴敬梓故居正门他以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与世俗子弟划清界限。
胡适曾说,吴的家产是在秦淮嫖掉的。但正是这样“泥沙一掷金一担”地败家,他才能摆脱与宗族之间的联系,从贵族降为贫民,以纯粹的心境进入到文学创作之中。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46.jpg

吴敬梓故居遗园雪景



全椒县城的袁家湾,是个“城中岛”。古老的襄河穿城而过,四面环水的袁家湾,有四座古桥:积玉桥、涌金桥、红栏桥、拖板桥。
积玉桥,全椒古代第一名桥,始建于汉初,宋嘉佑二年(1057)建石桥,明代多次复修。
长长的积玉桥,横跨于襄河之上。积玉桥凝聚的是儒学精神,古代的全椒,凡是成为秀才的,要戴花从积玉桥上,到涌金桥下,然后去学宫拜老师,拜孔子牌位。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48.jpg


全椒老铁匠铺



涌金桥,这座三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是当地名人金光辰和县令孔尚则主持建造的,又名奎光桥。涌金桥几经毁损几经复修,仍屹立于襄河之上。
挨着的是红栏桥,原名州门桥,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由高志密出资建造,初名“高公桥”,民国20年(1931)重修,如今为交通要道,桥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50.jpg


正月十六走太平



走过积玉桥,远远看到一座城楼似的古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奎光楼。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为倡导城民尊经重儒,取名尊经阁。明万历十六、清顺治十年、康熙四年多次重修。清嘉庆年间重修时,为彰显城民励学重教,更名奎光楼。
奎光楼是椒城学风的发祥地,为明代王阳明的讲坛,吴敬梓也常于楼上读书作文。他曾在这里写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微信图片_20230601094652.jpg


被襄河环绕的全椒袁家湾老街


袁家湾老街。当初,这一带生活着包括吴敬梓先祖在内的几大儒林家族。如今,糖坊、裁缝铺、篾器行、铁匠铺、豆腐坊……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些人可能一辈子不愿走出一条街,与古老的手艺与器物对峙一生。


来源:安徽画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5-5-7 01:10 , Processed in 0.04061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