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老徐的一个电话,今年的草莓就要打水漂了。”凤阳九天生态园负责人沈庆华说。
2月16日,凤阳九天生态园草莓棚内,清洌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香甜。
闻着熟草莓的香甜,想起种草莓的艰辛。去年10月的一天,沈庆华突然接到凤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徐德明打来的电话。
“我刚去了你的草莓大棚,里面的秧子得了根腐病,得赶紧治!”电话那头,徐德明火急火燎。
“怎么会呢?我前天才去过大棚,秧子看上去没有问题啊。”沈庆华一头雾水。在徐德明的耐心解释下,沈庆华才如梦初醒,赶紧按照他开的“方子”,为草莓秧治病。
20亩草莓得救了!喜获丰收后,沈庆华摘了一筐草莓,送给徐德明尝尝,没想到他说什么也不肯要。
“他这个人啊,经常‘偷偷’来我的地里看来看去,发现问题就给我打电话,没有问题就直接走人,生怕我留他吃饭。”沈庆华说。 近日,在凤阳县九天生态园草莓种植大棚中,徐德明(右)正在为农户讲解草莓种植技巧。 吃穿不讲究、做事不求回报是徐德明的性格,对庄稼了如指掌又是他的一大特点。
无论是草莓、葡萄、棉花等经济作物,还是小麦、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没有什么是徐德明不了解的,他经常被乡亲们称为全能型“庄稼医生”。
背着“测土配方施肥”的布袋子,穿着深色的运动鞋,无论是春种秋收还是严寒酷暑,徐德明总是风雨无阻地出现在田间地头,解决种植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为农民的丰收保驾护航。
1966年,徐德明出生在凤阳偏僻落后的乡村,从记事时起,一到青黄不接就吃不饱饭,兄弟姐妹都要跟着大人离开家乡、出去逃荒。
“我永远忘不了,我娘捧着一盆‘黄麦’流泪的样子,那一刻,我在心底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努力,让家人吃饱饭。”徐德明回忆,他十岁那年的夏天,一家七口人分到了一盆发芽的麦子——那是他们家半年口粮。怎么养活一家人?妈妈愁得流泪,小德明饿得流泪。从那时起,徐德明就立志要让乡亲们吃得饱、让庄稼长得好。
1986年7月,徐德明从农校毕业后,怀揣对农业的热忱,回到家乡推广农业技术。他被分配到红心镇农技站,从农技员干起。在徐德明的努力下,2014年以来累计推广应用超级稻丰产高效配套技术、小麦优质高产示范创建数百万亩次以上,实现优质稻谷、小麦等增收60万吨以上,实现增收节支20亿元左右。
“种子买到手,技术跟着走;良种配良方,丰收有希望。”说起“农经”,徐德明如数家珍,风趣幽默又入心入耳,深受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欢迎。
一生只干一件事,专注田畴37年,徐德明已是两鬓染霜。如今,徐德明是凤阳的特聘农技员,周边农户播什么种子、施什么化肥、防什么病虫害,都要请他过来看一看、说一说。唯有如此,农户才觉得安心。 对于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来说,每年收完麦子,他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徐德明。“只要有他在,不管我种多少亩庄稼,都有底气。”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说。
“干我们这一行,最大的快乐就是户户增收、季季丰收,我的初心就是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徐德明说。
白天跑田埂,晚上写论文。徐德明不分节假日,总是“五加二、白加黑”地开展工作。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需要,他把办公室的固定电话捆绑在手机上,随时随地接听农民打来的咨询电话。
月亮圆了又弯,他的办公室灯光不熄。在凤阳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大楼里,看门保安朱玉成为此十分苦恼,因为经常被徐德明在深夜喊醒开门。后来,专门为徐德明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方便他深夜回家。
“一到农忙关键时,他就把沙发当作床,盖一床薄被,天天住在办公室。”保安朱玉成说。 由于长期劳累,徐德明先后患上了高血压、颈椎病,饱受头晕、失眠等困扰。
为了不耽误工作,他都采取了保守治疗。农忙时,他的身体吃不消,有次差点晕倒在田埂上。这才不得不住院,他还把手提电脑带到住院部,左手打点滴,右手忙工作,不肯耽误一点点时间。
2月16日,徐德明和程夕兵站在小岗村高标准农田旁,湿漉漉麦地一望无际,拳头高的麦苗生机勃勃。徐德明伸手拔出两三棵麦苗查看,像凝视刚出生的孩子那样,脸上挂着深深的喜悦和殷殷的期待。
“老程你看,现在主茎叶片长出了8片,长得很壮啊!” 徐德明将拔出来的麦苗又小心翼翼地栽到地里。
“今年肯定是一个丰收年!新白馍又可以吃到嘴里了!”程夕兵乐呵呵地说。两人相视一笑,春风将他们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来源: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