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51|回复: 1
收起左侧

黄学江书法十二人谈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23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南京
本帖最后由 19518644313 于 2023-1-23 19:36 编辑

封面照片.jpg


         黄学江安徽来安人,现居南京。高中毕业后投笔戎,1977 年服役期满。先后于滁州学院学习美术,蚌埠教育学院学习中文,南京艺术学院深造书法。师从黄惇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仟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滁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江苏省省直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书法高级教师。

       书法作品入展、入集全国书法展、全国中青年书法展、全国行草书法展、全国草书展、全国楹联书法展、全国获奖书家提名展、全国百家精品书法展、历届全国展,全国中青年书法集、全国中青年获奖书家提名展书法集、中南海珍藏书法集、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书法集等;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展优秀奖(最高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三等奖。


        评黄学江的书法---孙晓云

   他曾毕业于滁州师范美术专业、又毕业于蚌埠教育学院中文专业,后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深造 ,是黄惇教授的高足。一下子集三个专业为一身,于今可是见得不多。他能在书法上迅速发展,我想与他 原有美术、中文底子不无关系。

   从作品的照片看,他是多面手,形式齐全:有中堂、对联,有四条屏、条幅,亦有扇面、册页,十 八般武艺都能拿起来,正、草、篆、隶、行,写得都相当成熟、老练。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九五年在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他获奖的长条屏,觉得字稍尖细单薄,此次作品有明显的变化,粗犷、浑厚多了,显得有底气,尤其是四条屏“?古诗五首”及中堂“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等作品,颇有雄浑之气。小的扇面写得也挺随意。可见这些年来 ,黄学江勤奋于墨池边,旁学博引,笔耕不辍,才取得了这样长足的进步。

  (本文作者: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

   黄惇对黄学江的评价: 
    
       黄学江,家安徽滁州来安县,与南京的江浦仅一水之隔.幼贫,因喜书于1987年秋来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从予游.黄瓜园艺术氛围使其大开眼界.两年中,游弋翱翔于历代碑帖中,心摹手追如渴骥奔泉.结业时,学江于南京明鼓楼首次举办个展,曾记城楼洞壁,满布书作,条屏卷册,古风犹存.回首往事,其书道显痕至今,匆匆以过十数载耶.

  此后,常闻学江入展 、 获奖.体多行草,趣求苍茫,大抵攻帖以求畅达连绵之势,又借鉴清人以碑破帖,取金石气之生拙,风格因此初成.去岁学携百张书作再赴黄瓜园,言欲出集,请予逐张评定.予嘱其去张狂姿媚,留平正淡雅.数月间,一而再,再而三,推敲反复,汰除遴选,可窥其志在不舍,以出集而寻新路也.

  孙过庭<书谱>有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今观学江之书,多有险绝之处,若用笔之大胆 、结字之奇崛 、 布局之波澜 、 情绪之冲动.所谓险绝者,又如东坡论文,与平淡相对,正谓灿烂也.然平正与险绝 、 平淡与灿烂皆相互动,非仅为青年至老年之变,盖一年 、 一月 、 数日之中,亦可波澜起伏,“梅花三弄”,其循环往复实规律也.或谓,通会之际,必至人老,非也.然通会之际,则必经平正至险绝,再至平正,来回轮转,而始知平正之极乃险绝之极,平淡之极乃灿烂之极也.

  学江欲求新路,问予新在何处?予悦新在古也.媚时学语者不为新,能从古出新,又能至通会之际,比能至通会之际,必能自成家数,则真新境也.学江以为何如.
  辛已元月于黄瓜园

  (本文作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书法博士生导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曹宝麟对黄学江的评价: 

   黄学江是众多黄门弟子中较有主见和成就的一位。我先识其书在识其面,记得在山东枣庄评审的全国第四届中青展上,他获奖的一件7尺中堂草书,就颇得包括本人在内的大多数评委的赞赏。他那时的草书就已经在师法之外加了一些率意的东西。似于不似之间,这尽管是一小步,但是对于有些只以摹拟到 乱真为能事的学生而言可能是雷池。他们或许不知道,一个高明的老师,他最想看到的正是可贵的叛逆精 神,这就是所谓“出息”。
   我只见过学江一回,他出示过一些近作的照片请我提意见。在所能诸体中,我认为最佳的还是草书。 也许是喜好音乐,那种出于激情而发为节奏的动荡,都能在他的笔底豁路出来,有一件横幅,至今仍留有 较深的印象,应可属他的铭心绝品了。我不知是否会收入集子。如果舍弃,似乎是不足以体现草书的最高 水准的。
   他的新作,草书仍是遥遥领先于其余各体的一种。他求变意识更为强烈——黄敦兄的风格业以淡出 ,其中却能感受到黄山谷和黄石斋的脉搏——终究还是黄氏的一门眷属。

   (本文作者: 广州暨南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振立对黄学江书法的评价

      学江是我的老友,我们相识已有三四十年了。那时他在南艺黄惇兄的“首届书法研习班”上课,后来因其家乡来安距离南京很近,我们之间的走动也就更多一些。在我的印象中,学江是一个人品敦厚、学习勤奋、悟性很高的人。

      他的书法得益于其对古代大师作品全面、深入、刻苦的研习,得益于其对先贤书法理论的钟爱和敬畏。尤其是他近年的作品,其笔力愈见苍茫,其境界愈见高远,已然进入了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自由境界。令作为老友的我感到惊喜。

      本文作者: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扬州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




        跳出龙门是真龙 ——近读黄学江书法作品

        吴雪  (安徽省文联主席、书记处书记,安徽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理事)

       黄学江原为安徽滁州来安县新安镇河东村人,是省内外有影响的书法家。近年他虽移居南京,但情系家乡。新年伊始,他把自己新近创作的作品带回来,向家乡人民汇报,应当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特别是看了他的新作之后,很受感染,自然也引发很多感想。突出的感受有三点:

       其一,气势如虹,如入无人之境。书法最讲究气势,好的作品首先以气势夺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作品要有冲击力。显然,黄学江的书法在造势上很有建树,也独具特色。他的书法长枪大戟,左右穿插,如入无人之境,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既能给人以冲击,也能给人以震撼。

       其二,婀娜多姿,犹如江南丽人款款走来。黄学江不仅善于造势,更善于营造动人的氛围。他的作品从不平铺直叙,而是欲左顾右,欲右顾左,层层铺垫,曲径通幽。他的书法线条曲中有直,直中带曲,如江南丽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许多想象的空间,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其三,兼收并蓄,彰显大家气象。书法作为古典艺术瑰宝而讲究传承。正所谓师古求法,熔古铸今。谁能从传统经典中汲取精华,谁就能在当代把书法艺术演绎得更加精彩。从黄学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找到古人的影踪。他尚晋韵、追唐法、求宋意,既能从明清各家中出入,又能借鉴当代大家之所长。因此,他的作品师古而不泥古,推陈能够出新,大家气象油然而生。

    “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这是林散之先生的论书诗句,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书法艺术贵在创新。要学习古人,更要不断超越自我。学江先生在书法的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了30余年,当年南艺求学,学成归乡,而今又再回金陵,志在出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江这次展览之后,将会有更高的追求,也一定会创作出家乡人民满意的精品佳作,再攀艺术高峰。



      金丹对黄学江书法的评价


      很久不见黄学江先生和他的书法了,印象中他飘逸的长发和他的书法是呼应的。尤其是他的草书。如风竹一般。潇洒超然。这次从他发来的新作来看,竟然吃了一惊,静了,生了。拙了,涩了,像是一阵风吹过后,依旧傲然挺立,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

     学江先生的字,一如其人,低调而不失内敛。张扬却很深沉,其隶书、楷书、行草风格趋干统一,用笔不求粗细变化,墨色不求浓淡交替,甚至不用水,燥裂秋风,而是一根中锋贯穿到底,呈现出纯粹而倔强的魅力。

     从曾经的灿烂,经过岁月的沉淀,渐入苍茫古厚之境,显示出不与人同的追求。他的书法,草书仍是亮点,不再追求飘飘洒洒,而大有作草如真之意,有些作品远看似乎不见笔墨,倏忽间,我有点体会到董其昌所说的“淡”的意味了。

    (本文作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主任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汪寅生 在 黄学江 书法展览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2011年刚刚开始的时候,黄学江先生的书法展览就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滁州隆重开幕了,我仅代表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书法的创新发展是人们,特别是在书法界的热门话题.书法如何创新?我认为书法的创新绝不是搞怪猎奇/书法的创新一定要在传承传统的基本上,逐步形成个人的风格,有个人的风貌和特征,就是创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经过临习各种古代名家字帖的人,就去谈什么书法创新:也很难想象,仅仅是刻板地遵循古代字帖的一般规律,而没有个人风格和精神风貌的书法,能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我们今天观看黄学江先生的书法,在七十多幅作品中,正草隶转,诸体皆备,但最为擅长的是行草书.他自幼学书,经过名师指点,临池不辍几十年,才练得手上功夫、笔下风采.他的行草书端庄清秀、外柔内刚,墨韵酣畅,一笔一划,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具有高古、典雅的大家风范.从书法的功底和风格上来说,黄学江先生具有创新的精神,他的书法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鼓舞的力量.

   我由衷地希望黄学江先生在书法艺术研究和实践上取得更加骄人的业绩.

   衷心祝愿黄学江先生书法展获得圆满成功!
   谢谢!



      黄正明对黄学江书法的评价

      黄学江早年从戎,在部队炼就了坚毅执着的品质,因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褪去军装即入黄瓜园求学求艺,心摹手追,从秦汉、魏晋、唐宋名家经典中获取营养,从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王铎、傅山等大家书迹中获得灵感,默默地坚守.执着地前行。作为老友,笔耕多年,学江近期欲办个人书展,拿出数十件近作,以期向大家汇报。

     细细观之,以为有两个特点与一点建议:
      其一,主题明确,即古今诗词篇:书法美学篇:毛泽东诗闻篇。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学江的审美与喜好,亦较能运用书法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其二,书体上,以行书、楷书(包括小楷)间以隶书为基本创作书体,有较強的抒情性与创作表达。形式上亦多求变化,行书在纵向与横式中可肆意挥洒又不失法度。小楷在界格内有灵动之变化。

      见学江作品上有一方闲章:江作墨。此印文寓意极好,似能悟得其心、意、景之融汇。一点建议与一共勉。我觉的兄的一些作品似有枯有余,润不足之感。这也许是愚只观电子版的书法作品,有些偏差,恐为妄言。期与学江兄共勉,巧拙互补,书艺更进!

     (本文作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教育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南京大学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风格的统一————对黄学江书法的感觉 李月贵

    黄学江先生寄来了他的书法作品集——《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我看了一遍,对他的书法有了新的感觉。
    我觉得书法家艺术的成熟应在45岁以后,在此之前是打基础的阶段,在此之后是书风逐渐定型的阶段,也就是确立自己艺术面目的阶段,所以书法家大多是大器晚成。黄学江先生的书法风格的确定相对比较早一些,他以前的作品——第四届中青展的获奖作品,风格和现在的没什么大的区别,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然而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就是字的内涵更加丰富,更耐品味,更有品位。我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了他笔下各种书体风格的统一。
    在我看来黄学江先生的各种书体风格的一致性与何绍基的很相似。何绍基的书法无论隶书、楷书、行书、篆书风格都是朴拙为主,一眼就能认出是何绍基的手笔,他是在用一种笔法写各种书体,所以除了各种书体的结体不同以外,神采及内在的笔意都是一样的,极其和谐。黄学江也是这样无论哪种书体都用他的动荡的行草书的笔法来写,所以我们看他的隶书、楷书、篆书、行草书就能同样感觉到风格的统一。这是不容易的,需要书家具备十分扎实的传统功夫,笔墨技巧更得过硬,还需要书家有自己的审美观,不随流俗,不赶“时髦”。
  其实,这种独守“自家风格”个的做法有时是很危险的,弄不好就会“结壳”,一旦“结壳”了就没有再发展的余地,只能常年如一日地写自己的随手字,越写越熟——也越俗,连先前的一些好的东西也丧失尽了。这样的书家不在少数,像80年代的一些成名较早的人就是这样,最后越写越差,大不如前。其原因是不临贴。打个比方,书法家创作的作品好比是一潭水,如果这潭水是活水——有源头的水,那么这潭水就会永远清澈而新鲜;如果是死水——没有源头的水,或者以前有源头而如今没有了,那么,这潭水就会越来越浑浊,直至臭腐干涸。临贴就好比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从古代经典汲取自己所需,创作的作品才会成为有源的活水。像王铎的一日临贴,一日创作,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作法就是这“源头活水”的最好例证。
  我从黄学江先生作品集中的作品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是以黄庭坚的草书为取法对象的这是立足的根本。从他作品的不断进步与丰富来看,他是很勤奋的,想来也如王铎一样临贴与创作相互结合的吧,不然怎么能守得住自家的风格,并且“日日新”呢。要不是“花大力气打进去”,下了十足的“笨”功夫的话,是不会有如此的风格的统一,也许早就结壳了吧。
  对黄学江先生书法这点感觉都是通过他的作品集而来,至于他是如何临贴与创作的,我并不知晓,所以也只能是凭着感觉所感觉的一些我的感觉,更确切一点说,是“臆测”。

  ————选自《书法报》



         中共滁洲市委书记汪国才对黄学江的评价: 

      由来安县人民政府编辑出版的《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和读者见面了。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来书写历代咏滁州诗文,可能在滁州乃至全国还是首次,这是来安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滁州传统文化奉献给大家的宝贵精神食粮,可喜可贺。
   滁州地处皖东,与六朝古都的南京仅一江之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吸引着众多文人为之吟咏。以写田园风物而著称的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滁州西涧》、《宿永阳寄璨律师》、《寄全椒山中道士》、《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做滁州大守时,更是写下了天下美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及《丰乐亭游春》、《永阳大雪》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滁州的凤阳,他的《赐善世法师文彬凤阳行》,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念 清代的吴敬梓为我市全椒人,其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被后人尊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当然,古代咏滁州诗文还有很多,可谓不胜枚举。
   黄学江先生是我市来安县人,是改革开发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书坛实力派书法家,曾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黄敦教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的书法作品就频频在全国书展中入选、获奖,被中南海珍藏。他正、草、隶、篆诸体皆能,功力深厚。书风潇洒而不失法度严谨,古典而不乏张扬个性。如今,他虽定居南京,却挚爱着养育他的滁州这片热土,由他来书写咏滁州诗文,也可算得上珠联璧合了。
   当前,省委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为滁州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快速发展的经济,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也一定需要经济的腾飞,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问世。
  2005年10月

 (本文作者:中共滁洲市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汪国才)



   借古开今————读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  

        我与学江兄相识已近二十年了,彼此常在一起谈艺论书。学江兄尊师爱友,与人为善,对书艺执着的追求影响感染了我。
   五年前,他出版《黄学江书法集》,最近又有新作《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问世,观其几十件诸皆备的新作,朗朗然如沐初挂新月,神清气爽,悦目动人:细咀之,熏熏然如入芝兰之室,幽香沁溢,文气袭人。
   学江兄不趋时风,走的是一条恪守传统之路。其作品既有“二王”的超妙意韵,也有米南宫的恣肆跌宕,更有王党斯的纵横洒脱。展现的是古典之美、浪漫之美、变化之美。
  当今书坛浮躁之风、急功近利之风依然盛行。学江兄不为所动,能坚信传统,痴迷传统,以最大的勇气苦研传统、实属难能可贵。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将在借古开今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周冬军 江苏省青年书协顾问)

       转益多师 裁成一相(陈金纯) 

  尽管信息的高速传递使地域风格越来越不明显,但从皖东移居金陵的黄学江先生却以其独特的个体风格与古城南京秀雅的书风拉开了距离。
  黄学江的草书法乳二王,又肆力于宋明书法的研究,字构的倚侧开合,章法的跌宕起伏,显示出黄学江不羁的艺术追求。然而真正确立其个体风格的还是其对线质的处理,圆润灵动、颇富弹性、中实苍涩的线条特征,显示出黄学江造线的本事。黄学江似乎想从二王的笔法体系中寻找出一条新路,多年来对黄敦先生的追随,以及对鲁公、宋四家、王觉斯的师从,使他在把握本人书风时,没有停留在对某一家的取像上,而是在神韵意绪上摄取。他的线质中实苍涩似鲁公稿行,意趣却想向宋人靠近;而取势的大开大合,结构的左右倚侧,似乎能看到王铎的影响。这种对传统取值的间离,这种转益多师裁成一相的综合把握,大概就是黄学江先生的追求吧!
  我与黄学江在黄敦先生的教席下相识于六年前,他意欲由安徽迁宁,托我为他觅取新居,我即把居室近邻的汇贤居介绍给他,没想到几十万元的交易两小时拍板成交,这又显示出黄学江的洒脱处.从此,我的周围多了一个志同道合、善良忠直的朋友.
  陈金纯{交通部书协秘书长}
  乙酉冬月急就.

参加活动:6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16:39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3-2-3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4-12-4 01:08 , Processed in 0.6801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