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龙岗位于安徽省天长市东北部铜城镇境内,东临高邮湖、南傍铜龙河,东北与江苏金湖为邻。龙岗,古称“芙蓉岗”,原是高邮湖水中泥沙积淤而形成的一片高地,犹如花瓣,状若芙蓉,因船民们经常在这里停息,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个熙熙攘攘的小镇。
小镇三面环水,盛夏时节,碧荷万顷,芙蓉点点,芙蓉岗因此得名,后芙蓉岗易名龙岗,龙岗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别看龙岗小镇不大,但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与天长县的建县史差不多。小镇清代就出过戴门一状元、韦门文武双探花及陈门四进士,真可谓“书香飘小镇,文风鼎盛时”。天长市文旅局社文股股长、文博副研究员乔国荣介绍说:
这里民风淳朴,居家多厅堂院落,明清时期,十座寺庙香火旺盛,小镇古色古香,安宁温馨。龙岗水资源丰富,水上漕运发达,给古镇带来了丰富的财源,自古就有:“穷铜城,富龙岗,闵家桥的银子动船装。”之说,经济发达,商贾繁荣。走进古镇,行进在阡陌交错的古街道上,徜徉于青砖小瓦的庭堂沈巷中,仿佛进入了历史和现实和谐统一的境界。  镇内古树参天,景色秀美。建有多处景点,胭脂沟,上马台,绿杨桥、义井亭、状元坟,魁星楼、仁里桥等,不一而足。街道两旁的建筑大都建于明清时代,至今仍保存完好,多为雕梁斗拱、排山隔扇、浮梁浮柱式建筑,它既有徽派风格也有江淮地区的典型特色,整个街道呈田字型,道口青石板安详地静卧,车轱辘碾出了一条条深深的车辙。
小巷曲径通幽,不时传来朗朗的书声。沿街而行,东西南北店铺林立,潘恒盛、谢博记、恒泰昌、文心阁、桂云阁、广生堂、元复新、得生源、隆顺堂、万春堂、三元坊,黑匾金字闪亮,渐显当年商业的茂盛。  最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7月至1944年3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第九两所分校先后在这里办学长达4个年头,这在全国也是唯一一处办学时间最长的军政学校,目前是全国抗大14所分校中旧址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抗日军政大学八、九分校旧址群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大八分校纪念馆讲解员赵倩告诉我们:
古镇龙岗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拥军爱民的典范。抗大来了,革命政权建立了,老百姓看到了新的曙光。他们自动为学员提供住房,修建操场,修建学习场所,龙岗三百多户民宅里,家家都住有抗大学员,学员和龙岗人民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由于抗大八、九分校先后在龙岗办学,我党我军许多高级将领也常驻龙岗,如罗炳辉、方毅、邓子恢、陈毅、粟裕等领导就多次来龙岗指导视察工作。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抗大第八、九分校的进驻,给小镇带来了新的生机。敌后许多商贾冒着巨大的危险从敌占区扬州、南京、无锡为新四军运输大量的战略物资、钢铁、西药、棉布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同时青、抗、妇联积极动员爱国青年,投身革命参加抗日,全镇有400多青年参军入伍。抗大与龙岗人民可谓是鱼水情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也留下了珍贵的红色记忆。
来源:安徽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