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后起之秀的遵阳街 现在说说东关外。1908年,天津到浦口的津浦铁路开工修建。1910年10月,浦口到临淮关铁路建成通车,在滁州东门外设立滁州站,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滁州站改名为滁县站。当时津浦铁路运载能力很小,每星期只对开两趟列车。但火车通车,运载量大,带动了滁州东关外的迅速发展,居民增加,住户增多,从大东门到火车站,迅速发展成了一条大街,被叫作遵阳街。东关外的街区,叫作阳明镇。街道旁,商铺林立,各行各业都有,尤其是竹编,州篮,竹筐、竹筛、淘米箩,深受百姓欢迎,店家拿到火车站站台上销售,过往的旅客都纷纷抢购。州篮、酥糖、滁菊,是滁州的名产。 猪市巷 在遵阳街的北侧,有一条猪市巷。巷口有一处空场,是个集市,逢集的时候,交易家畜家禽,鸡鸭鹅、牛马驴,以销售猪崽为主。下午,集市没人,说大鼓书的、唱扬琴的、耍猴的、买狗皮膏药的、算命的,就在此摆摊开演。卖小吃的穿梭其间,很热闹。 这里有个现象很奇怪。过去,各地苍蝇蚊子比较多,但是猪市巷虽然在护城河边,靠水,据说没有蚊子。当地老百姓说,这与朱元璋有关。有一年朱元璋住过这条巷子,晚上被蚊子咬得睡不着觉。他爬起来摇动芭蕉扇,说:“这些蚊子都给我死走!”从此以后,猪市巷就没有蚊子了,夏天无需挂蚊帐,无需点蚊香。哈哈,蚊子也听皇帝的话。 胡家大楼 再向东走,在曹家巷口,有一座两层半的小楼,就是胡家大楼。民国时期,1929年,木匠胡庆森依靠做棺材发财,准备盖一座三层两进的楼房。请来苏州工匠,从江南购买青砖灰瓦,砖缝用糯米汁拌石灰浇灌。当时的滁县县长徐沛南知道了,嫉妒,下令阻止,说县政府的办公楼才三层,民居不允许超过政府大楼。胡庆森没有办法,只好把第三层拆了,改为半层的楼阁。胡庆森乐善好施,重修文德桥的时候,他捐资1000元大洋。遇到荒年,他就在家门口施舍米粥。日伪时期,他家的店,没有同日本人做过一次生意。解放后,抗美援朝的时候,他家捐款60万元购买飞机,受到政府的表彰和奖励。现在遵阳街改造,胡家大楼被当作文物保存了下来。 大成面粉厂 沿着遵阳街再向东走,南侧有个天龙池巷。巷内有个浴室叫天龙池,用的是巷口南边小沙河的水。过了小沙河上的木桥,就是大成面粉厂。那是1929年王德才等三人开的,是滁州最早的现代化工厂。他们生产的绿耕牛牌一等面粉,在1930年青岛举行的全国面粉评比会上,获得第二名,名声大震。他们自己发电,是滁城第一家用上电灯的地方。1941年,他们成立发电车间,除了本厂使用外,还供应东关、东大街、中心街、四牌坊一线,主要用于路灯照明和部分商店照明。 老汽车站 遵阳街的最东边,1号门牌,靠近铁路的地方,是老汽车站,1953年创办,与老火车站隔着铁路相望。滁州的公路交通起步比铁路晚。第一条公路,是1929年开始修的滁州到全椒的公路,第二年开始修滁州到来安的公路,接着修滁州到定远、到江浦的公路。都是土质路面,车辆走过,一条尘土的长龙扬起。有钱人出门,大都还是靠黄包车、坐轿子。随着人民生活提高,汽车站也在不断扩大。1983年,汽车站搬迁到天长路东头。现在又搬迁,扩大为城南城北两个汽车站了。 回忆过去,我感到,解放后这几十年发展得太快了,真是突飞猛进。滁州城从明代到民国,几百年变化不大,还多次遭受战争的创伤,民居损毁,人口凋零。而这70年,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滁州城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已经从1949年的1.7平方公里,发展到2018年的57平方公里。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古抚今,我们怎能不珍惜如今的幸福?怎能不为明天的更加美好而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