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37|回复: 1
收起左侧

[原创] 老滁城的老街道(二)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4-28 19:16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2-4-30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安徽滁州
    大观楼
    州衙大门外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路,是从西桥延伸过来的。紧挨着州衙,大路东西各有一座城门。西边的叫上仪门,通往小西门。东边的城门原名行春,皆春,元代至元五年(1345年)刺史刘琪重建,改名为谯楼。上设鼓角、壶漏,以巡夜报更,因而俗称鼓楼。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知州赵大纲再修,改名为大观楼。老百姓还是叫它鼓楼,那条街也叫鼓楼街。
    滁城的西边是山,东边是河,地势是西高东低,水向东流。州衙、大观楼在城的西边,这里地势高。大观楼是个城门楼,北头搭在州衙内,南头搭在对面的城墙上,城门上面再建楼,楼上的地势更高。楼上依旧设置钟鼓,以警昏晓。它也是衙门官员闲暇时休息游玩的地方。登临其上,东可俯视熙熙攘攘的滁州城,西可远眺蔚然深秀的琅琊山,视野十分开阔,为滁州十二景之一,叫做“谯楼大观”。清代知州余国木普说:“内城外池,沟洫涂陌,皎如图画。其视琅琊、龙潭、醉翁、丰乐,晴雨烟云,如在几案。”张羽诗说:“万家灯火凭栏数,大地关河纵目该。城势平浮三塔出,山形遥送二亭来。”三塔,即滁城的文峰塔、大圣塔、大圣寺塔;二亭,醉翁亭,丰乐亭。塔在大观楼东,亭在大观楼西。
    清末,李兆寿盘踞滁城,毁坏了州衙,大观楼也未能幸免,但城门洞还在,一直保存到解放后。我们上学都要从那个城门洞经过,我也到大观楼的基础上游玩过。印象中,那里很大,很平坦,尚有一些残砖碎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为方便交通,拆除了城门洞,大观楼不复存在了,但地名犹存。
    总铺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6576/wps1.png铺,是古代传递公文和投递信件的地方。滁州州衙大门的对面,路南有一段高台,那是子城,护卫着州衙,宋元明清时代,滁州管邮政铺递的“总铺”,就设在那上面。政府设有铺司管理各铺,有铺兵二十四名。一般公文,由上一站送来,交给本站;本站铺兵立刻送往下一站,就这样接力传递。
    现在这里夯土的高台还在,解放后上面有住家。这是保存到现在的唐代子城遗址,需要加以保护。                              滁州子城遗址
    鼓楼街,古马路
    走过西桥向西,穿过大观楼,路过州衙大门前,直到小西门,这一条街道现在叫做鼓楼街,它是滁州最古老的街道了。
    在鼓楼街的西段大观楼以西,由于是州衙,那里没有老百姓居住。从大观楼往东是一段向下的斜坡,直到西桥,才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地方。街道顺着地势,西高东低。一旦遇到春夏暴雨,急流就滚滚东下,在西桥流入内城河小沙河。小沙河的水也会暴涨漫到两岸,因而,这条街上的居民大门口,都有一个高门槛,甚至是三级的高台阶,洪水来时不会流入家里。
    历史上,滁州多次遭受战争的创伤,人口大量死亡、流失,鼓楼街也频频萧条。南宋期间,金兵七次攻陷滁城。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李兆寿盘踞滁州,下令清野,使得盱眙、定远、滁州、来安四界之内,白骨遍地,蒿莱成林,四年多绝无人烟。后来,从安庆、光州移来大量居民,滁州才逐渐恢复。从光州来的百姓,带来了织布技术。他们织的布,称为“光布”,又叫“老布”。解放初期,我到滁州中学上学,每天都要经过鼓楼街那里,看见许多家大门内安放着织布机,听见“嗒嗒嗒”的织机声。织成布匹以后,他们自己漂染,染成纯色的布,再拿到市场出售。光布虽然不如机器织出来的布好看舒适,却也粗实厚重,满足了穷苦百姓的需求。
    在西桥头,有几家做煎饼的地摊。他们用几块断砖支在地上,上面放一个鏊子,每天早上,几个年龄大的妇女就在那里用柴草摊煎饼,买的人很多,上学的学生、做工砍柴的大人,很多人都会去买。现摊的煎饼裹上温热的油条,香喷喷的,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在鼓楼街的南面,与鼓楼街平行的,还有一条街,叫做古马路。马路,就是车马通行的大路。奇怪吧,这一条大街怎么会叫做这个名字?原来,它真的是古代的交通要道。
    从江浦、乌衣,经滁州北上,到定远、凤阳,穿过滁城的时候,不管是单人独骑,还是大队人马,都不会让他们通过州衙大门口的,要保持衙门的严肃清静。那行人过客怎么出西门?他们从南城门进城以后,走过通济桥、广惠桥,并不穿过子城,而是绕道向南,在子城外走这一条古马路,然后从小西门(观德门)出城。小西门城外是小沙河的一段,就是有名的西涧,唐代这里荒凉,“野渡无人舟自横”。后来建野渡桥,为南北必经的咽喉。
    小西门是外城(罗城)的城门,城门上有门楼。隔河对岸是大西门(永丰门),也有城门楼。夹在中间跨河而立的,是上水关,唐代叫西水关。水关上并没有门楼。门洞下是小沙河河水,明代修建了闸门,有辘轳桩石按时开启或关闭,防止偷渡。水关上有没有门楼?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翻阅胡松的《重葺上下水关记》,文中没有提到门楼。查看历代滁州城区图,各个城门上都标有门楼,唯独上下水关没有标门楼。看来,水关只是城墙的一部分,起着保护滁城的作用,并不是作为城门看待的。
    历史沧桑,大观楼早已消失,州衙成为学校,鼓楼街、古马路如今还在,西头修建了巍峨的大桥,直通郊外 西涧路。总铺高地依旧在。这个高地是滁州城最古老的建筑了,是保存到现在的唐代子城遗址,比明代的城墙古老多了,需要加以保护。

    参加活动:6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16:39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2-5-8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合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4-11-21 18:34 , Processed in 0.1462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