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351|回复: 0
收起左侧

[本地资讯] 滁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新闻发布稿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4 08:4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9-3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安徽滁州
    本帖最后由 嗨滁小编 于 2021-9-30 10:41 编辑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卢书祥,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很荣幸代表滁州市农业农村局,就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向大家做一汇报。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胆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取到了优异成绩,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出来积极贡献。2018年以来,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实现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三连冠”, 2019年和2020年全省农业农村专项工作延伸绩效管理综合评价优秀单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握“四个关键”,不断提升建设质量

        一是精确谋划,高标准立项。充分考虑土地规模流转、产业结构调整、新增耕地等需求,抓好项目库建设,对项目申报严格准入条件、对项目设计方案严格规范。项目安排上,按照规模连片、整体推进的建设要求,集中打造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做到三优先、三支持。即优先选择“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优先支持贫困村、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地区,支持沿淮行蓄洪区重点县、支持稻渔综合养殖大县、支持新型建设主体发展。二是精心建设,高质量实施。抓技术指导。市县两级通过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专业培训、组织观摩会等形式,加强对市、县两级农田管理人员及镇村、建设单位、监理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增强管理意识,提升操作水平。2020年共开展技术培训24次,培训730多人次,组织8个县市区30余名管理人员进行现场观摩2次。抓日常监管。2020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局委托3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检查,定期对检查情况通报到县。抓督查调度。制定《年度农田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各项工作完成时限,日常管理中严格按照《要点》和《滁州市农田调度制度要求》,坚持周调度、月通报、季讲评制度,对后进单位实行约谈,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三是精准把关,高标准验收。督促县级严格执行“六方验收”,精心制定市级验收工作方案,聚焦项目标准高、工程质量优、任务数量足,在抓好上图入库、竣工勘测、竣工结算等基础上,严格按照验收工作11条内容、9个步骤,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队伍组织验收,严把项目工程质量并做好问题整改复核工作,所有问题整改后出具市级验收报告。四是精细管理,高效率运行。制定《滁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实施细则》,推行“任务落实责任化、管护主体专业化、整治管护一体化、督查考核常态化”长效管护工作机制,全市已建成500余人组成的专职管护队伍。推行“专管员+专业机构”等5种管护模式,突出日常管护、应急管护和定期管护。强化资金保障,全市每年安排近800万元用于后续管护、平均每亩近16元。


        二、坚持“六个融合”,着力扩大聚集效应

    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等部门共同下发《关于创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聚力“六个融合”,进一步完善农田建设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成效,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一是聚力推进与深化农村改革融合。在农田建设区,同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和
农村"三变"改革。鼓励项目区推行"确份不确界,确地不确田",不再确界到户, 引导农户之间、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开展股份合作,采用出租、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定远县仓镇仓南村两委积极联系外商到本地投资,将建成的1.1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从事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土地流转后,项目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收入由原来的每年每亩不足50元提高到350元以上,效益实在,增收明显,群众满意。二是聚力推进与发展现代农业融合。依托江淮分水岭资源禀赋,重点在全市 575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 101 万亩大力发展"稻虾共作",扩大滁菊、艾草等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同步推进三产融合。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建成项目区内拥有优质专用粮基地300余万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滁菊和芡实等地方特色农业70万亩、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20余个。三是聚力推进与壮大村集体收入融合。农田建设区新增耕地归集体所有。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项目区土地经营权规模流转,并可向受让方收取适量管理费,增加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拓宽项目管护经费渠道。2019年以来,天长市在项目建设前,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所在村土地进行了流转,待项目建成后将土地二次流转给了给家庭农场和种田大户,土地流转费用增加300元/亩左右,按照增加部分收益9:1的比例进行分成,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增加154万元左右。四是聚力推进与脱贫攻坚融合。。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和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拓宽贫困村贫困户增收渠道。项目所在村应从农田建设获取的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扶持贫困户脱贫。2019、2020年我市优先安排原贫困村高标准农田项目15个、治理任务13.13万亩,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提供坚实平台。五是聚力推进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融合。坚持以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农田建设与村庄建设,着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美丽田园,全市有38个乡村依托28万亩高标准农田,一体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其中有19个村被省评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重点示范村。六是聚力推进与新增耕地开发保护融合。2019年,全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共产生新增耕地844.24亩,其中已报省备案525.35亩。全椒县六镇镇大殷村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试点,通过小田改大田、废弃塘坝沟渠平整、林草地还田等措施,共新增耕地435.83亩,其经验做法被省农业农村厅推广。2020年预计生产新增耕地1400余亩,目前正在进行新增耕地核定工作。


        三、拓宽“四个渠道”,健全稳定投入机制
        一是稳定地方财政补贴。3年来,全市共争取财政资金29.28亿元,其中拿出土地出让金2.2亿元,不折不扣落实省委省政府亩均财政补助不低于1500元的要求,其中2021年建设项目达到亩均2250元。二是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创2020年专项债券发行保障项目入库5个、总投资30.6亿元,其中申请发债金额16.3亿元;目前明光市已发债1.8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0.52亿元。与此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约0.22亿元。三是加快整合涉农资金。2019年以来全市有50多个乡镇、30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资金投入、流转土地、自建工程等方式参与农田项目建设,投入资金约2.3亿元。 四是鼓励经营主体参与。出台《滁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先建后补”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2019-2021年,全市有21个新型经营主体作为申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入资金444.5万元。


        四、拉升标杆,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2020年12月,市局下发《关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规划,在2020和2021年度规划项目中,择优遴选一批产业基础条件好、发展空间大、主体带动力强的项目区,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示范区建设以设施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全程机械化、服务专业化、管理数字化等“五化”要求为抓手,推动示范区创建与产业融合、与壮大村集体收入融合、与投融资机制融合、与田美乡村建设融合、与耕地质量提升融合,力求走出滁州农田建设新路径,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各地示范区方案已经确立, 10月份将全面开工建设。
    最后,借此机会再一次感谢媒体朋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5-9-19 16:27 , Processed in 0.0821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