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滁州市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樊红兵出席发布会,并重点介绍滁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
根据国家和全省统一安排,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市着手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市发展改革委作为规划编制牵头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建立了“1+1+45+2”【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个国土空间规划、45个专项规划、2个区域规划(滁宁一体化、西部大工业基地)】规划编制体系,着重开展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高站位选择编制机构。我市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对接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高点定位“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邀请国家级、省级层面规划编制机构参与市、县规划编制,借力借智用好外脑,为全市规划编制建言献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会诊。
(二)高水平开展前期课题研究。“十四五”规划背景与以往相比变化较大,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一方面,组织实施我市“十三五”规划终期评估,认真梳理问题,总结经验得失,让科学管用的经验做法在“十四五”时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围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开展“三个一批”50项重点课题研究,去年底相关重点课题研究已经全部完成,主要是围绕“三重一创”、长三角一体化省际毗邻新型功能区建设、西部大工业基地等未来发展重点,在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城乡区域协调、扩大开放等方面开展研究,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三)高标准谋划“三个重大”。以项目为支撑,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着眼 “十四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去年9月份开始,初步谋划上报国家和省“三个重大”4批次,其中重大战略任务17个、重大改革举措4个、50亿元以上重大工程项目88个,争取将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江巷灌区,长三角一体化新型功能区,引江济滁,淮河、池河、滁河流域综合治理,池杉湖湿地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
(四)高频次加强对接衔接。多次赴省发改委,主动对接我市“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的意见建议,跟踪了解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动态,着重在指标目标、发展思路、重大项目等方面做好衔接。强化统筹协作,多次召开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细化目标任务,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工作联动机制,畅通市县、部门之间信息渠道,努力使规划上下一致,左右协调。同时及时了解长三角城市特别是南京、合肥、芜湖、马鞍山、扬州等大中城市规划目标设置、重大项目安排、重大平台布局和重大改革举措,更深层次融入一体化发展。
(五)高质量开门编规划。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在市政府、市发改委网站设置专栏,开展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截至目前,共收到社会各界关于高校建设、社区服务等编制建议50余条,有效地凝聚了社会各界智慧,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吸收到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
目前,规划《纲要》初稿已经形成,正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各类规划编制扎实推进,重大项目谋划取得初步成果,规划对上争取衔接工作有序开展,意见征求工作按程序分步骤进行。 当前,“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入了冲刺阶段。结合国家和省里部署,年内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将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完善文本。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纲要》。
(二)走好程序。召开县市区、园区、部门、企业、专家等各方面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对规划纲要修改完善。年底前将《纲要》提交市委、市政府审定,明年初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三)做好对接。以重大项目为重点,加强与国家和省的对接,争取我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上级规划,重大产业、重大平台布局在上级规划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