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87|回复: 0
收起左侧

[育儿问答]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多重要!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5-7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安徽
1

我在思维课堂中,有时候会和家长们问一道题目:假如您是12岁女孩的爸爸,回到家,推开门,看见女儿竟然坐在床上吸烟。吞云吐雾的样子,您第一次见,接下来会做些什么?

有性子着急的家长直接上火了,“这还用问,揍一顿,骂一顿,不学好,学坏了!”爸爸很着急,情况很严重。

这时候,我会邀请大家来思考一个问句“她这么做,背后有什么重要的理由呢?”

大家有的开始沉思了,说“模仿同学?”“好奇心?”“看电视剧里偶像?”“青春期叛逆心理?”

思路打开了,我又问,“这时候对你看待这个孩子,有哪些不一样?”有的妈妈说“还是不能急,家长还是得耐心去了解。”

接下来头脑风暴,有的家长补充,
“会不会是吸引家长的注意力?爸爸妈妈关系不好,她吸烟来发泄或者是寻求关注?”
“她是个乖乖女,从来没做过出格的事情,这次就豁出去尝试一下?”

还有的说“她爸爸吸烟,她为了劝她爸爸别吸,自己用极端的动作来逼爸爸戒烟?”

家长们的脑洞大开,看到很多有可能的“重要的理由”。

一位妈妈总结说,“通过这个看似搞笑的小练习,真的给我启发,看到在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也有原因,有他们的想法,需要我们去了解,而不是上来就骂一顿,不能解决问题。”


2

我们思考问题,往往是直接根据行为得出判断,甚至是指向孩子人格层面,比如她学坏了,她很自私。实际上,我们得慢下来,找原因。”

有一位二胎妈妈说“我家老大男孩6岁了,老是揍妹妹,尤其趁我不注意,一拳就过去了。我们说你别这么霸道、自私,还是不改。打也不管用。妹妹才1岁多点,也爱撒娇,全家都护着她,都说老大得让着老二,你说我家老大怎么那么不省心呢?”

听到这里,我们用了刚才的问句“他这么做,背后重要的理由是什么呢?”

有可能是觉得家人不公平,护着妹妹,不尊重事实,
也有可能是觉得妹妹出生之后,大家注意力都放在妹妹身上了,对自己的关爱少了,
也可能是妹妹老是抢夺自己的玩具,不想把心爱的玩具全都给妹妹。

当妈妈尝试去回应了孩子,“虽然妈妈时间陪你变少了,但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一起玩耍的亲密时光;你看这次妹妹抢了你的玩具,她不是故意的,妈妈也批评她,玩具还是你的。”

孩子是很容易感知爸爸妈妈的关爱的。恶性循环的模式就此改变了,哥哥也渐渐学会看 见妹妹的可爱,活泼,愿意陪伴妹妹玩耍。


3

小区里,有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在看孩子。

小朋友的哭声,此起彼伏。“哭什么哭?闹什么闹”也不绝于耳。妈妈面红耳赤,孩子哭的更凶了。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到问句“在她哭的背后,重要的理由是什么?”来引发思考。

作为一两岁,还不能表达清楚的孩子,哭声是很容易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在孩子的世界,看到的东西和大人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一根棒棒糖被抢走了,和大人失去了非常重要的物品,感受是类似的,都可以嚎啕大哭。一岁的小朋友垫着脚尝试很久,够不到自己想触碰的东西,比如小树枝,也会急的哭起来。

如果简单粗暴地用“哭什么,不能哭”怼回去,孩子的负面情绪就像被强行塞住了,很难有疏通的渠道。

任何强烈情绪的出现,都有一个重要的理由。

如果家长的否定,甚至是轻蔑,有的孩子还会产生羞耻感,“我哭是没出息的,是不对的,是软弱的”。

如果我们了解了孩子哭的理由,看见情绪的来源,就会相对没有那么急迫,而是先平和地安抚情绪,再去想解决的办法。


4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疏通了情绪,先看见了孩子这个“人”,理解了她的想法,再去解决事情,就更加容易了。

孩子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有时候会用一些自以为的方式去寻找关注,渴求关爱,或者是报复家长,或者是证明自己的能力。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认为,“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

如果我们立马判断,急于行动,往往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和孩子内心链接的机会。

动机本身是积极的,只是因为他们年龄的局限,没有非常合理的科学的方式来呈现出来,这就对教养能力,是一份考验,不再凭借着传统的训斥来和孩子交流,而是愿意蹲下身子,看见这个小小的、闪光的孩子,她有无比可爱的时候,也有会惹人气恼的时候。

无论是小婴儿的哭泣,还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如果我们不只是着急地说“有什么好哭的?”,而是可以再慢一点,先思考“在这些行为背后,有什么“重要的理由?”会不会更有效果呢?

养育孩子不是赛跑,尤其是出现冲突、问题的时候,慢,就是快。

慢下来,多一点觉察,多一点发现,多一点看见,我们可以用心去关注,有能力去看到背后的理由,可能处理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这样看待孩子的视角更加丰富了立体了,有着更加敏锐的觉察力,也可以更加理解孩子,帮助他们恢复情绪,也更加容易赢得孩子的信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5-4-11 18:19 , Processed in 0.0353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