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常考经典题之名词解释 1、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3、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4、条件反射: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5、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映。
6、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地知觉过程。
7、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9、后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记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0、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以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11、遗忘:是当时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认识。
13、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4、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15、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8、动机: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19、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0、内部动机: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的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志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21、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2、情商: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活动。
23、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24、智力:使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也就是说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况和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25、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26、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27、人格: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8、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案。
29、变式:指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
30、精细加工策略: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
3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不相互联系的成分。
32、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33、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34、学习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技术方法以及态度等)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5、技能: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36、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于特征。
3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的变化过程。
38、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9、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