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滁州市深入贯彻国家、省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扎实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全力做大增量、做优存量,加速融合创新,大力实施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近三年,滁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37%,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位次逐年提升。今年1—4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总量占全省总量的8.3%,居全省第3位;累计增速11.6%,高于全省平均值3.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一)强机制,力促工业快速增长。市主要领导负总责,重大事项亲自把关、亲自部署;分管市长具体抓,具体事项亲自调度、亲自协调;牵头单位抓落实,定岗定人定责任,制定年度版本,细化分解任务目标,协调调动全市涉及制造强国、工业经济发展任务的近30个部门共同推进,形成工作合力。成立了高规格工业强市领导小组,各县区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形成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实施“3456”行动计划,构建“大运行”工作机制,建立40户重点企业、200户监测企业监测模型,开展常态化调研、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抓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五大制造”,实施“五大工程”,聚焦“互联网+先进制造”,推进绿色高效,全力加快“1+8”省市战新基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1—4月份,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75%;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累计增长16.9%,高于全市规模工业5.3个百分点,产值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9.8%。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1—4月份,全市工业投资增速26.4%,居全省第2位。其中,技改投资增速33.5%,居全省第3位。立讯5G基站天线、泉盛氨醇装置调整、强虹实业仿真丝面料等重大技改项目先后启动。
(三)强合作,全力承接产业转移。抓住南京、合肥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的契机,依托沪苏浙汽车产业的雄厚实力,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目前,拥有西门子、康佳、创维、扬子、东菱电器、长电科技等家电及相关配套企业近1000家,总投资240亿元惠科光电项目今年3月“点亮”,初步形成了以冰箱、彩电、空调等大家电为主导,热水器、吸尘器等小家电为补充,家电配套件协调发展的格局。拥有猎豹汽车、嘉安汽车、永强汽车、国能锂电池、利维能电池、全柴、浩淼消防车、天长缸盖、达世汽配、胜华波等整车及零部件企业130多家,年生产能力约20万辆,目前正积极打造千亿新能源汽车产业。
(四)促创新,增强企业主体活力。利用毗邻合宁两大全国科教城市优势,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在与南京相邻区域规划建设了滁州高教科创城。目前,已与南京大学等1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成功引进华为、丰树综合现代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汇智湾、军民融合示范区等片区初具雏形。成功举办“百所高校滁州行”、“南京高校滁州行”等大型对接活动,推进滁州企业与全国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市拥有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10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级9家。全柴动力荣获全国质量之光魅力品牌,并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五)出政策,靶向提供发展助力。设立1亿元的工业强市专项资金和不低于100亿元的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先后出台了《滁州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强市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强市若干政策配套文件的通知》、《中共滁州市委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若干政策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狠抓政策落实,确保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六)优服务,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在全省率先建立“六化四机制”工作标准,建立高效帮扶网络,实施精准帮扶。1—4月份,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累计调研企业6752次,梳理企业问题1576个,解决企业问题1544个,32个问题正在协调解决中。我市连续两年居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集中活动考核优秀等次第一位。全面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一网通办”事项占比99.98%,居全省第一平均承诺时限2.67天,居全省第三;全能窗口占89.5%,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9.98%。
下一步,滁州市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坚持跨越赶超与创新引领并重、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并举、扩大增量和优化存量齐抓,千方百计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全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比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