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安徽教师考编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 (公元1840-公元1919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额兴起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教学目的: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难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第一节 概述
一、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上的新事物。
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额兴起
内容:
在宗教的传播中吟唱赞美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因此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在社交活动中的音乐小品包括一些初级钢琴的作品随之传入我国。
在乐谱方面,主要有不同时期来华出阿娇的传教士们编印出版的各种宗教“圣诗谱”
欧洲乐器和器乐作品的大量传入是在20世纪前后,在此基础上我国出现了西洋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如管弦乐队,军乐队。
本世纪初,簧风琴开始在我国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了专供中国人学习使用并出现的风琴教科书。
这一时期,钢琴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并在一些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的教学中使用并出现了钢琴谱。
我国学校教育中也开始注意了对中西音乐的学习。
如1900年南京两江师范学院开办就聘请日本教师教授音乐课。
1903年,清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中设置“乐歌”一课予以认可。
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入了“随意科”。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实施细刚》中规定了中学开设“乐歌”一课,每周一学时,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作为音乐传播媒介的手摇腊筒唱机也传入我国。
这一事情还出现了一些音乐社团,如1914年前后曾志忞等人曾在北京创办“中西音乐会”。1916年,“北京大学音乐团”(1919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会长蔡元培,会员共有三十多人,“北大音乐研究会”于1920年在北京创刊《音乐杂志》,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音乐杂志,它为“五•四”以后新式音乐社团期刊的大量出现和发行提供了先例。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出现有中国人或外国人举办的“音乐会”,我国的音乐家也开始学习欧洲的作曲理论并进行作曲尝试。
近代西洋音乐的传入对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具有中古意义:
① 它向我国介绍了西洋音乐的理论,扩大了中国人的音乐视野。
② 我国的音乐家学习和运用了西洋音乐理论和技术在发掘整理我国丰富民间音乐宝藏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许多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优秀作品在这一种 背景下创作出来,从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2、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置二十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从日本或欧洲留学归来的人士,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应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分子要求血虚欧洲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思想其创作思想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另外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歌的曲调。
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篇,它是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势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接受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国务卿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乐歌运动”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家。此外,像曾志忞,李华萱等人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1、 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名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他的乐歌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铁匠》、《竹马》等很受欢迎,广泛流传。
沈心工的乐歌所涉题材极其广泛,作品大多沿袭了日本乐歌的风尚,多用欧美或日本的名曲,民谣填配歌词,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谣的曲调。
他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过程中,也尝试进行了为数不多的歌曲创作,其中以《黄河》(杨度词)一曲影响较大。
2、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增留学日本主修绘画,兼习在日本曾与普孝谷创办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6年,他一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仅出版一期)。他为当时美术、音乐、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歌曲创作多见于《李叔同歌曲集》,其中以《祖国歌》、《送别》(二部合唱)、《早秋》三首较有名,其中又以《春游》一曲最为突出。
他的大部分歌曲反映了青少年生活,有些作品是他个人的触景生情之作。其歌曲大多选自欧美各国的通俗民曲填写歌词,曲调优美,流畅,文辞生动秀丽,又富有意境和韵味,无论在艺术形象或声韵上,词曲都结合的很好。他编写的歌曲,在艺术水准上明显的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
3、 曾志忞
曾志忞(1878-1929),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他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主攻法律。1903年如东京音乐学校学习,曾参加沈心工发起的“音乐讲习会”。1904年他将该组织改建为“亚雅音乐会”。1905年他与朱少屏组织了类似业余音乐学校的“国民音乐会”。
1907年学成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半工半读式的“上海贫儿院”,并在其中设“音乐部”,组织了约四十人的管弦乐队。
他的音乐活动可归为三个方面:
① 致力于开发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
② 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有《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等作品。编印了《教育唱歌集》。
③ 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这是他最重要的贡献,出版了《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初学者》、《乐典教科书》(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音乐全书》、《和声略意》,并发表《音乐教育论》论文。他在我国早期音乐教育中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师出教育,我们用心培训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