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817|回复: 0
收起左侧

[原创] 2019安徽教师考编中国中古音乐史4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7-18 16:06
  • 签到天数: 30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9-3-12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安徽滁州
    2019安徽教师考编中国古音乐4

                          宋元音乐(上)

    一、 宋元音乐概述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宋,史称北宋。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所俘,北宋亡。11275月赵构登基,史称南宋。1234年蒙古军灭金。1271年忽必烈统一全国,建国号为1279年元灭南宋。1368年朱元璋称帝,元灭。

    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一个历史时期。

    有现代音乐家对唐宋音乐作过音乐学上的研究,认为中过古代音乐文化,在宋代发生了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型``````如果说唐代以其恢弘繁丽的宫廷俗乐为最有代表性的话,那么宋代音乐文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这些生气勃勃的市民音乐的兴起和繁荣。

    宫廷音乐,乃古代帝王和贵族朝臣们享用之乐,根据其功用不同可分为雅乐和俗乐。宫廷雅乐,即雅正之乐,它是夏、商、周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主要用于国家祭祀和朝会等礼仪性,典型性正式场合的 音乐形式。宫廷俗乐,即凡俗之乐,主要用于古代帝王,后宫和朝臣宴享等一般礼仪性场合的 音乐形式。这种具有政治象征性的雅乐,一般内容空泛,曲调简单,乐曲严肃、冗长、呆板、艺术欣赏性极低;而相比之下,俗乐显得活泼,自由和随意,更能使人赏心悦目。

    二、重要音乐史
    1、瓦子
    瓦子又称瓦肆瓦舍,是宋元时城市中的游乐处,其中有音乐、歌舞、曲艺、杂技等演出的场所。瓦子在宋代大兴,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

    2、 勾栏
    勾栏,又作勾篮或构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现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3、社会
    音乐学上的社会,是指南宋是出现的一些艺人的行会组织,如绯绿社(演杂剧),遏云社(唱赚),绘革社(影戏),清音社(清音)等,这些组织对民间艺术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

    4、陶真
    又作淘真。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伎艺。元、明、清三代在民间传唱。宋氏说唱,以鼓伴奏,到明则改为琵琶,多为盲人演唱,在江浙一带流行。清代的陶真,又名闻书调,之讹,闻书即文书,至今宁波仍名四国文书。可知陶真在清代已与弹词合流。

    5、货郎儿
    货郎儿,中国宋、元时期叫声发展而成的 一种歌曲和说唱艺术。叫声,乃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之声而成也(见《武林旧事》)。

    6 鼓子词
    鼓子词,中国古代说唱艺术。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早期的鼓子词是一种同一词反复歌唱的艺术歌曲形式,如北宋欧阳修《六一调》有《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12首。南宋也有一些同样性质的作品,它们都不是叙述故事的。今存北宋赵令峙(赵德麟)《侯鲭录》卷五收录自著的《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一篇说唱故事的鼓子词。内容是叙述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

    7、唱赚
    唱赚是宋代说唱的一种,他是在北宋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缠令和缠达都是套曲形式的曲艺。单结构略有不同。前者是有引子和尾声的小型套曲;后者是没有尾声,且引子后只有两个曲牌交替演唱。
    张五牛是宋代唱赚的创始者。其在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吸收了慢曲、曲破、嘌唱,叫声等唱腔,创造了唱赚这一新的曲体。它的曲体结构对宋、金的诸宫调和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唱赚的曲词,只在《事林广记》保存下《园林使语》一篇。)

    8、 诸宫调
    诸宫调,中国宋,金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又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这一曲种形式北宋神宋(1068-1085)年间,首创诸宫调的 是译州人孔三传。

    诸宫调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宋大曲,宋代唱赚的缠令以及当时流行的其他俗曲。

    诸宫调所用的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板、笛;金、元时,有加用弦乐器和其它打击乐器,后来时期,清人又称诸宫调为撮弹词弹词唱

    宋代的诸宫调作品,今已失散,只能从史料记载中知道一些作品的明目或说唱的内容,如南宋民间艺人张五牛作的《双渐苏卿诸宫调》等。金、元是的诸宫调作品今存的也只有少数几种,其中《西厢记诸宫调》是唯一完整的一部,作者为进代时人董解元,故又称《董解元西厢记》通称《西厢记》,是中国古代优秀说唱作品之一,对元杂剧《西厢记》的创造影响很大。

    《西厢记诸宫调》音乐丰富,共用了正宫、道宫、黄钟宫、大石调等14个不同的宫调,150个左右基本曲调。这些曲牌的乐谱约有三分一还 保存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调》中。

    诸宫调虽然产生于北方,随着宋朝南渡,也到了南方,遂有南北诸宫调之分。据研究者的意见,男诸宫调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北诸宫调则是琵琶和筝。上面提到的《董解元西厢记》就是北诸宫调,所以又称为《弦索西厢》。


                               宋元音乐()
    一、  散曲
    散曲是指流行于市井,勾栏的一种歌曲说唱音乐形式。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曲。所谓小令是指单只曲子,但也包括带过曲重曲小令。套曲则由引子,数支小令,尾声联合而成。套曲之定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合而成。套曲以其较长能的篇幅表达相对复杂之内容,获抒情,或叙事,或抒情叙事兼而有之。

    散曲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大约在北宋出现南北合套形式,即以同宫调的南曲与北曲相同,以获得音乐上的对比的表演形式。

    二、宋杂剧
    宋杂剧就是在瓦子,勾栏中吸收了各种伎艺而形成的综合性戏曲艺术。宋杂剧的出现是中国戏曲渐趋成熟的标志。它是继承了唐参军戏。歌舞戏的传统,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说唱,杂耍,武艺和唐宋大曲而形成一种新的歌舞与故事表演初步结合的艺术。因为当时还常与杂技、乐舞同时演出,故以杂剧称之。

    演出形式分为三段:一、艳段,为开场的小曲。二、正杂剧,为正式完整的戏曲。三、后散段,临时加演或不演。宋杂剧已初步形成角色体制并有乐器伴奏。从现存文物中就可以看出来宋杂剧不同角色行当的不同服装和道具。

    三、 南戏
    南戏,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较成熟的戏曲形式。南戏有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等名称。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音乐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
    均无严格规定。乐器以鼓板为主。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远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有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各种上场的角色都可以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这种演唱的方式比杂剧一人演唱的形式要合理的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元代末年,随着杂剧的衰微,南溪获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比较繁盛的局面。被誉为曲祖(魏良辅《曲律》)的《琵琶行》和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四大南戏大都产生在这个时候。南明《琵琶行》把南戏创作提供到艺术上不佳成熟,能成为雅俗共赏的新阶段,在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所体现的南戏的发展变化。

    所谓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的是《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上现存的早期南戏。研究界一般认为《张协状元》产生于宋代,而《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则是元人的创作。

    四、金院本(现存706的剧本)
    金院本是金代戏剧的代表样本,是戏曲飞跃的基础,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金院本每场四、五人,有末泥、副末、装孤、副净、引文等,后来增出装旦,形成比较完整的脚色行当。院本的表演手段不止说白与科范,已有的因素。金院本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等民间艺术成就,于金、元间逐渐形成一种新型戏剧。因采用北方音乐,故亦成为北曲

    元杂剧通常分为四折(有时分为五折),有时因剧情需要,还可在第一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个内似序幕或过场性质的楔子(鞋子以说白为主,通常通常只有一两支歌曲)杂剧多为一本演一个故事,也有因故事情节繁杂,而增加本数的(如《西厢记》杂剧由五本构成;《西游记》多达六本。

    元杂剧音乐,每折剧都由宫调相同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套曲形成,四折用四个不同的宫调的套曲。大多数第一折用仙吕宫《占降唇》套曲,第四折有双调《新水令》套曲,第二、三折稍自由。

    元杂剧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以取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宋元之交,杂剧主要盛行与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山东、河北一带,与杭州的南戏摇相对峙。但由于它较早文人们的重视和参与创作,所以比南戏发展的快,约到十三世纪末,杂剧拥有众多著名作家与表演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朱帘秀等,产生了象《窦娥冤》、《拜月亭》、《西厢记》等优秀作品,在我国戏曲发展过程中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其后由于政局转变,不少作家、艺术家南来苏、浙等地,杂剧亦转播于南方,子南宋故都临安又形成一个中心,许多南方作家亦纷纷从事杂剧写作,南戏在临安的地位为渐为杂剧所取代。(师出教育,我们用心培训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4-11-21 20:00 , Processed in 0.12802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