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基本途径:1.体育与健康课2.课外体育活动 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2.以整体的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首先,学校体育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其次学校体育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再次,学校体育要与健康教育、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六、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 1.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 2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3.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4.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七、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 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包括4个方面: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体能、技能和适应能力;3.促进学生与智力因素(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 八、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 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对体育课程建设评价。 1. 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评价2、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应是评价的重点。3、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 另外,在整个体育课程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体育课程研究者、决策者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2、采用持续性多次考核办法。3、制定客观、公正、合理并且易于操作的进步幅度评价标准。 九、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应注意那些问题? 1.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发展。2.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3.重视发挥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作用。4.够建体育课程改革的网络状系统。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2.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子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的反应模式。 3.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可扩布的点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5.等长收缩:指肌肉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6.等张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7.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8.体液:即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9.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10.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1.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 12.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 13.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14.基础代谢: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20-25℃在这种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5.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比。 16.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17.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18.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运动解剖学 1.组织: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细胞群借细胞间质构成 2.系统:由多种不同器官构成,能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3.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4.冠状轴: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垂直轴、矢状轴和人体长轴垂直的轴。 5.矢状轴:前后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人体长轴垂直。 6.垂直轴: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轴,与人体长轴平行。 一、细胞和组织 1.细胞器: 线粒体——给细胞供能; 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场所; 高尔基复合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浓缩、转运、吐泡; 溶酶体——消化和分解细胞自身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 中心体——分裂细胞 微丝微管——支持、收缩、传导 2.细胞间质:由细胞产生的非细胞物质。 3.人体内三种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4.组织的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5.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多和细胞间质极少。 6.结缔组织特点:细胞少、种类多、细胞间质多。 7.结缔组织分类: 疏松结缔组织(纤维少排列松散);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排列紧密); 软骨组织(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骨组织(基质中有钙盐沉积) 8.肌组织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9.肌原纤维:肌纤维内与肌纤维的长轴平行排列的可收缩的蛋白微丝。 10.神经组织:由神经元与神经胶质构成,长突起为轴突,短突起为树突。 二、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组成:由骨、骨连接、骨骼肌构成。人体运动以骨为杠杆、骨连接为枢纽、肌肉收缩为动力来实现。 2.成人骨骼数量:206块 3.骨骼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4.骨的构造:分为骨膜(骨内膜、骨外膜)、骨质(骨松质、骨密质)、骨髓(红骨髓、黄骨髓)。 5.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有机物:骨胶原、粘蛋白——韧性、弹性。 6.无机物:钙、盐——硬而脆。 7.间接连接:古语骨质间接膜性囊互相连结,其间有腔隙的这一类称之为间接连接。 8.关节面:相邻骨只见光滑的骨面,表面覆盖有薄层软骨。可缓冲撞击、减震、减少摩擦、增大灵活性。 9.关节囊:包在关节四周的结缔组织膜。分为纤维层(外)、滑膜层(内)。 关节腔:关节囊内封闭的腔隙,腔内为负压,保护稳固关节。 韧带:关节囊纤维层增厚形成。 关节运动术语(13个): 10.绕冠状轴:屈、伸 绕矢状轴:外展、内收(四肢);左侧屈、右侧屈(躯干)。 绕垂直轴:旋内、旋外;水平伸、水平屈(四肢);旋左、旋右(躯干) 绕两个以上轴:环转 11.肌肉构造:中间为肌腹、两端为肌腱连接。 12.骨骼肌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 13.起、止点:(四肢)靠近躯干为起点,远离躯干为止点。 (躯干)靠近心脏为起点,远离心脏为止点。 14.动点:相对运动的附着点。 定点:相对固定的附着点。 近固定:肌肉收缩时起点为定点的肌肉收缩方式。(表现:四肢末端开放) 远固定:肌肉收缩时止点为定点的肌肉收缩方式。(表现:四至末端固定) 上固定:定点在上的肌肉工作条件。 下固定:定点在下的肌肉工作条件。 无固定:肌肉两端附着点都不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