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滁非队 于 2018-8-4 20:48 编辑
“滁非有你,奇石来赏”主题实践小分队游赏调查滁州奇石文化
滁州学院7月12日电(通讯员 张言标 ): 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了解宣传滁州奇石文化、建言献策滁州湾塘文化创意园(又称“赏园”)景点的规划发展,挖掘滁州潜在旅游资源,助推生态文明滁城及美丽中国建设。在事先与园区负责人卜先生联系沟通之后,7月12日,迎着夏日宜人的晨风,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滁非有你,奇石来赏”主题实践小分队”一行6人乘车抵达赏园。 赏园位于滁州市琅琊区西涧街道太平村内的西涧湖畔,东面为旱池,南面为杨树林,西面紧邻滁定路(311省道),北面以过水明渠为界,占地约180平方公里,整体呈喇叭状,是一个集观光、旅游、研学、餐饮、娱乐、文化交流传承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民办大型综合性园区。 在卜先生的引导下,小分队步入园区大门首先走进了近门的奇石展馆。一入馆中,队员们便被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奇石代表所吸引而“明察秋毫”,细细观看。当队员们忍不住要触摸时,卜先生指着奇石向队员们一一介绍这些奇石的材质、如何形成、来源以及独特象征和寓意。随后,在卜先生的引领讲述下,队友们又先后观赏了里面的农家乐、栖凤园、禅茶、荷园等园区。队友们发现,这些园区虽还有着原来的景象但整体上却显得有些破败,对此卜先生解释说:“由于政府对于此类园区的相关发展意向和政策还未落实,目前赏园属于基本关闭的状态,待相关政策落地后,预计将投资6000万元对整个园区进行重新设计并完善,使之焕然一新再度营业开放。”
接着,小分队走进了木材加工坊,一位戴着老式眼镜的师傅正在一个小的立式风扇的吹拂下聚精会神地忙碌着,卜先生向队员们介绍说:“我们奇石展馆里那些合适又精美的底座全都来自这里,那些底座以及其他的木制工艺品大都是采用废弃的老门板加工而成,后期我们也将打造一个木雕展示馆,以发挥其更大价值。” 走出木材加工坊队员们缓缓步入了餐饮文化馆。不多久,除了馆内古代客栈风格的摆设,队员们便被一桌桌的“美味佳肴”勾住了眼神。正当大家在津津有味地讨论着都是些什么菜同时又对这么多美味怎么会被玻璃封罩着面生疑色时,卜先生说到:“这些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石头做成的。”听到这句话,队友们再凝神细看,无不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从餐饮文化馆出来,队员们跟着卜先生来到琅琊书院美术馆(又称琅琊画院),其名称由当代著名画家石齐先生亲笔题写,分为国画院和书画院两部分,现有展厅1500平米,以书画研究、书藏、交流、培训和艺术创作为主要活动,通过书画展览拍卖、艺术交流、写生创作、培训等活动弘扬传统书画艺术,促进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其既是滁州市观赏石协会理事单位,也是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育实习基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验教育基地。进入馆中,四周的墙壁上均匀有序地悬挂着一幅又一幅的书法画作,每一幅作品的前面都放置着状貌迥异的奇石,二者互映生辉,队员们仿佛置身于一片由书法、美术和奇石协调共融的柔美古雅的海洋,卜先生介绍说:“这些作品大多是好友互赠、个人收藏和拍卖所得,皆出自名家之手。”而这些奇石中有的像徜徉大海的帆船;有的像拄杖远望的老人;有的像价值连城的“绿如意”;有的像飞奔疾驰的骏马……卜先生说道:“这些形态各异的石头,以小型奇石为主,有的是经过长久的河流冲刷浸泡而成,有的属于上亿年的火山岩,而评定一块石头能否称得上是“奇”的石头,有三条标准。一是必须天然生成,没有经过任何的人为加工;二是它的材质必须要坚硬以能长久保存;三是它的外貌造型一定要有其背后的独特蕴意。 当被问及未来赏园的发展目标时,卜先生笑着说:“结合之前多位专家的指导意见,我们在多方面主要自身出力的同时,谋求政府的认可和政策支持,以最大努力将赏园打造成安徽省青少年赏石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著名民办博物馆,并最终建成集“石、书、画、木、食、娱”为一体的多功能国家4A级旅游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