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84 题阳明先生祠 明 钱士完 都御史 阳明先生由吏部来南太仆寺任少卿,学术见解最为著名。荆溪人吴达可来管理南太仆寺,拜访阳明祠,修缮了祠堂,说:“先生的门徒多有异议。如今异议的言论还在一天天扩散,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不能回答,于是深入加以考订。 当时,阳明先生与滁州文人交谈,看见他们浮躁不安,就教他们静坐,说将补助初学者收敛放纵散漫心性的一段功夫。等到他到了江南,又担心人们喜静厌动,陷入干枯境地,就单提“致良知”。他的学说是:“良知本来是事物内在的本体,光明显著,通达事理,完全是天理。不论有事无事,省察自己,克制私欲,都归一路,这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的实际功效。”原来,阳明先生既害怕停留在口耳之间失之于粗浅,因而提出“良”;又担忧枯坐寂静的人幻想,因而提出“致”。总之,使得内省自己、克制私欲,都完全合乎天理。 王畿在《重刻阳明先生<文录>后序》里也说:“有触动引发的含义,有培育提拔的含义。”二者合在一起而达到良知,意思就全部揭开了。他这个用意不能说不精密啊。读《传习录》,写到一位朋友问:想在静坐的时候,把好名、好色、好财物等等根源逐一搜寻,扫除干净,恐怕是挖肉造成创伤吧?阳明先生严肃地说:“这是我医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了人的病根,有更大的本事的人,过了十几年还用得着。你如果不用,请你放下,不要弄坏了我的方子。”他就是这样严肃刚毅。 读《与舒国用书》,说,有人认为:“敬畏之心增加,就不能不成为洒脱的拖累。”又有人认为:“敬畏就是有心,怎么可以无心,而出于自然?”王阳明批评说,所有这些,都是想速成,是拔苗助长的弊病。“举止、仪容和进退、揖让都符合礼的要求,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却不越过规矩,这才是真洒脱。洒脱存在于长存的天理中,长存的天理存在于不间断的戒备、谨慎、惊恐、惧怕中,谁说敬畏的心反而会被洒脱所牵累呢?”他举例说,尧舜兢兢业业,周文王小心谨慎,都出自于内心思想的自然。出于内心,不是有所为而为,是说自然去做。阳明先生说的就是这样透彻。 《与黄宗贤》说:“凡是有人能够在说到畅快时,就戛然而止;意气奋发时,就立刻能收敛;愤怒沸腾时,就一下子能化解,如果不是天下大勇的人不能做到。”这话就这样符合道理,现成的文字都在,脉络清晰。 然而,孔孟之道,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说出答案,等待你自己深思自得。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三个字就说破了这个道理。求学的人往往口耳相传,他们凭借天然的悟性,享用现成的知识,良知逐渐流入虚空,而很少有真的体会。甚至大大越过规矩,诽谤别人,还依然借口良知。他们把先生以前的几条训诫,看成什么了?这些人可以猛醒了。 我因为修葺阳明先生的祠堂,特意引出这些话,来答复吴达可先生。九泉之下的阳明先生如果起死回生,也许会认可吧? 祠堂由先生的弟子闻人诠答应书生的请求,在丰乐亭、紫薇泉之间修建,全椒戚贤作的记。如今再次修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