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风 明 月 古 韵 长 存 ——邹有魁和他的书法
图/文 丰山愚人 滁州市最繁华的闹市区天长路,市总工会宿舍区,一座干净、整洁的四层楼,《半野轩》斋主邹有魁老师的居所。闹中取静,花木掩隐。祥和、宁静、文人雅士的布局,我们约定上午9点相见,因堵车,直到10点多钟之后,才如约而至,聊中国书法,聊他的几十年执着追求的字,而这一聊,竟然忘记了我们的午餐,他亲自下厨,两人一人一碗他做的拿手阳春面,却是无比的开心。
认识有魁老师缘于四十多年前,我们既是一个小巷里的邻居,他又是我心中的偶像,多年来,他勤奋好学,无师自通,在书法这条路上苦苦寻觅,直到今天才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辉煌之路,这条路,凝聚了他太多的艰辛、太多的汗水、当然,也凝聚了他的才华和智慧。
今年69岁的有魁老师,自幼喜欢写字,但因家庭贫困,迫于生活的压力,13岁始便开始出去找临工,以弥补家庭生活的困境,这期间,他做过砸渣子,挖草药,拾煤渣等临工,尝尽了人间的苦楚,然而,再多的苦难却没有让他低头,反而磨炼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优秀的品格,在挖草药的山间小路上,他吃着自己带的干粮,喝着山泉水,在醉翁亭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在回忆这一段经历的时候,显得特别的兴奋:“准确的说,当时,还不懂得什么是风景名胜古迹,重要的是苏东坡的手迹深深吸引了我,我被他的书法所震撼,我就是想,今后,我一定要学会写字,用字来表达我对人生的另一种理解”。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开始自学书法,一天,他去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蔚天池《怎样写好毛笔字》的小册子,如获至宝,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后友人送他一本《曹全》碑帖,便从汉碑入手,后触《张迁》、《朝候小子》、《张君表颂》、《西狭颂》等,从临帖、模仿到脱帖,足足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他又临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楷书书法字帖,为理解中国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后又临王羲之、米芾字帖,从中国书法行草的一笔一划中寻找趣味,竟也快乐无比。
正是循着这条书法之路,在痛并快乐艺术天地行走的时候,他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1966年,他如愿的进了工厂,即当时在滁州市享有名气的滁县地区面粉厂,在这里,他用自己几十年的勤奋书写,换回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在这期间,因为写字,他多次被当时的滁县地区工办、财办、物资局、乡镇企业局、经委、粮食局、工人俱乐部等单位借用,作为宣传的骨干力量,达到了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光。而正是这一段时间的磨炼,使他的书法日臻完美,1986年,他进入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学习,在系统理论的培养下,他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市总工会期间,多次参与、组织了滁州市职工书画比赛,为推动滁州市职工书画群众性的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1993年,他作为滁州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和第一届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之后,积极参与政协与各个地、市的文化交流活动,其作品多次作为滁州市政协系统的名片而享誉省内外。
有魁老师的隶书书法,雄阔而不造作,妩媚却饱含风骨。品读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的功夫完全在字外的风韵,他的行书更富有自己的风格,二十年前,他为滁州市第一家王义兴烤鸭店题的门店招牌,曾经令无数人交口称赞。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是有魁老师多年来的座右铭,不显山露水。不好大喜功,不徒有虚名,是有魁老师做人的准则,“书法就是书写人生,书法就是书写人品”。有魁老师用几十年谦虚谨慎的态度,忘我奋进的意志力,证明了一个强者的精神,一个成功者不需要进入高等学府的殿堂也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清风明月,古韵长存。成功之路,永远为奋斗者开启着,荣誉、喝彩均可能是过眼云烟,脚踏实地或许才是一个真正强者所需要的,如今,作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他。仍然笔耕不辍,不断的在创作路上扬鞭催马。
有魁老师走自己书法勤奋之路,虽然平平凡凡,却也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