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端午节,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我国著名文人屈原先生,这本无可厚非,伟人总是会被后人纪念的,但是,千万别混淆了端午节跟屈原先生的关系,端午节并非一开始就为纪念屈原先生而设的。 学术界有这么个说法,认为中国节典中有四大传统节日,分别为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足以证明端午节的重要性。“农历五月端阳,时值仲夏,阳光普照,万物丰茂,瘟疫的危险也悄然发展着。此时尤须辟邪除瘟,防患于未然。”据史书记载,五月五端午节其实主要是为消除引发疾病的神秘邪气。关于这一历史,还得追溯到先秦时期,但那时还未有“端午”一词,这一词最先是见于西晋人周处的《风土记》,其中记载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可见,端午节后来发展为对古代圣贤(屈原、伍子胥、曹娥等)的庄严纪念并非历史事实,只是端午习俗不断发展的结果。看到这,也许你会质疑,端午节吃粽子不正为纪念三闾大夫? 大家可能都记住关于屈原托梦的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第一次完整的记录了粽子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据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并扔些米饭、肉食等到海里给他食用,到了东汉时,屈原托梦给一个叫欧回的人说以后给他的食物要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否则会让蛟龙吃了,于是就慢慢发展成现今的棕子。这个传说得到了广泛传播,是百姓对历史人物屈原先生的一种纪念,将节日与人之间的关系渗透到一起,这也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那么,究竟为何端午节要吃粽子呢?这就要说起我国古代的经济模型了。几千年来我国的南方稻米生产地都有喝完端午酒下地插秧的传统,在稻米种植上插秧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劳动,蹲在冰凉的水田里一整天一整天劳作对人的身体是严重的考验。白天劳动过程中一般是没有时间整理出满身的泥污回家吃饭的,只有带干粮。但是遇到阴湿天气一般的干粮是不好保存的,但是我们勤劳的祖先发明了粽子,煮熟做好后的粽子放在水桶里不会变质,等到节后劳动时会带在身上当午饭,而这,也正是粽子这个伟大食品的来源。所以我们中华儿女在今天吃起这伟大的食品粽子时。应该知道怀念我们勤劳聪慧的祖先。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如此悠久深远的历史文明;但同样的,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也肩负着责任和义务。我国的经济正在腾飞,这时急需文明精神的高度支持,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同时妥善保护我国的文化,为自己、为祖国,更为后世子孙能够继续接受中华文明的熏陶,我们需要树立保护自己民族传统文明的意识,作一名文明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