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四子 于 2016-6-7 08:44 编辑
【开栏的话】安徽省委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时提出,奋力在中部崛起中创出新路,坚定地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安徽闯新路,滁州做贡献。作为农村改革发源地,作为总书记亲临和关怀的地方,我市在全省冲刺全国第一方阵中,理应打头阵,当先锋,先行一步。全市上下要努力在三个方面多做贡献,就是坚定地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在加快发展中创先争优,努力在增加总量上多做贡献;坚持做优增量、调整存量,在转型升级中弯道超车,努力在提升质量上多做贡献;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改革创新中脱颖而出,努力在创造新经验上多做贡献。要在“六个方面”当好排头兵,在“五个方面”取得新成效。今日起本网开设“冲刺前列多做贡献,创出新路争当先锋”专栏,从我市阔步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和提升质量、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改革开放、绿色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集中展示我市勇于探索、创出新路、争当先锋、做出贡献的做法和成效,敬请读者关注。
“十二五”以来,面对各种持续不断的压力,滁州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实施了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疾驰在全省跑道上,顺利实现了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目标。
如今的滁州,无论是城市建设、交通发展,还是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以及文明程度、民生福祉,都实现大幅提升,已经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滁州推动“五个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冲刺“全省第三”,争当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调转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头兵的关键时期。展望未来,滁州将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动新发展,为安徽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坚定地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做出重要贡献。
奋力冲刺成就“滁州速度”
自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人民奋起追超进,全力大发展,有效应对了自然灾害、腐败案件、经济下行等重大挑战,滁州实现了从小步慢走到加速上行的重要转折,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
“十二五”期间,我市生产总值一年一个新台阶,从“十一五”末的696亿元增至1306亿元,年均增长11.5%,总量前移1位,经济总量跨上千亿元台阶;规上工业增加值连跨四个百亿台阶,从282亿元增至614亿元,年均增长16.1%,总量前移3位;固定资产投资从521亿元增至1458亿元,年均增长22.8%;财政收入从90.5亿元增至230.3亿元,年均增长20.5%,总量前移3位;外贸进出口从9.1亿美元增至20.5亿美元,年均增长17.6%。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城乡规划建设提质升级转型发展的节点时期。五年来,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滁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3.8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49%,城市框架全面形成、功能不断完善、服务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行业总投入487.36亿元,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公路、水运、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总额是“十一五”期间的5.9倍。“十二五”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6639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2100公里,增长14.45%。交通建设擘开波澜壮阔的新局面,城市的魅力指数不断提升。
以追风之势,滁州不断刷新发展速度,书写精彩故事。不只是经济总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省内16个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多项经济指标总量跻身全省前五名。
滁州经济“战车”奋力向前,总量和增速的位次不断前移,在省内版图中的地位越发突出。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0.4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亿元,增长10.6%;财政收入65.8亿元,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270.6亿元,增长13.1%。
创新驱动激发第一动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对滁州来说,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发展中抢占先机的关键,不仅在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动能,更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引擎带来的新支撑。我市把结构调整作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治本之策,大力培育发展新动力,着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滁州经开区智能家电成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苏滁现代产业园新能源汽车和营养健康产业加速集聚。2015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总数达175家,居全省第五;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5亿元,增长15.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07亿元,增长25.7%。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平台、新型研发实体的建设和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55家、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贯彻《中国制造2025》,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和智能制造项目。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互联网平台经济、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7家,居全省第4位。滁州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园,定远等地村淘工程开局良好,明光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14个省级以上园区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我市在省政府开发区转型升级考核中进入第一方阵。
如今,滁州站在了科技创新的前沿,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高端产业发展,不断释放“创新辐射力”。
重大项目推进转型升级
滁州市始终坚持经济工作项目,项目工作责任化,认真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全力推进各类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有效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促进“调转促”向纵深推进。
招商引资高歌猛进。2015年,我市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0个,到位资金800亿元,其中永强全地形车、北斗GPS生产基地、立讯二期等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截至今年4月底,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5个,其中5-10亿元项目13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总投资335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0个,总投资175亿元。省重点项目新开工104个,续建181个,完成投资220.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0%。
重大项目全面铺开。以十大工程为重点的一批重大项目有新突破,汽车城建设扎实推进,猎豹汽车新款CS10批量生产,嘉远电动车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健康食品城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23个、竣工投产17个;华塑二期、台玻电子玻璃、华信光伏玻璃等正在积极推进,博西家电产业园实施二期工程、洗碗机项目开工建设;滁马高速、宁洛高速凤阳支线建成通车,宿扬高速、滁淮高速加快施工;汊河新闸汛前竣工,滁河防洪治理近期工程正在扫尾,滁州港、沙河水库除险加固、池河防洪、淮干蚌浮段行蓄洪区调整等工程扎实推进;华汇热电、50万伏釜山变建成投运;江巷水库可研报告通过审查,合宁高铁规划线经过滁州,合连高铁首选经定远、明光线位,滁宁轻轨列入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近期建设项目。
项目库建设快速推进。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滁州实际,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快调转促“1+10”实施方案,建立了争先进位的目标体系,制定了细化实化的任务书,绘制了责任明确的时间表,争当全省加快调转促排头兵。全市上报列入全省“调转促”项目库项目328个,总投资2800多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新开工项目124个、投资300多亿元;同时建立10个市级调转促项目库,已入库项目913个,总投资5686亿元,转型升级获得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
倾力民生绘就幸福画卷
幸福滁州,民生优先。
衣食住行,无一不和民生相关。滁州致力于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数年来持续发力的民生工程,就是重要“抓手”之一。
5年来,我市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向民生,百姓幸福感日益增强。“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把民生福祉作为施政所向,坚持把民生事业放在财政保障的首要位置,坚持把财力优先向民生倾斜,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由76.7%提高到86.6%。今年1至4月,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民生支出完成79.4亿元,增长22.3%。
公租房、廉租房以及棚户区和旧城改造的回迁房等各类公益性住房的建设,圆了更多困难群众的安居梦。“十二五”期间,我市建成保障性住房14.5万套,先后实施了南湖、清流河、龙池街、内城河等综合整治,完成小街小巷和老旧小区改造150多处,5年完成投资超千亿元。
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4元提高到2419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915元提高到10130元,年均增长12.3%和14.1%。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城镇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166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农合大病保险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89.2%和96.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教大市建设加快推进。老村干、老民师等七类“老字号”群体补助及时发放。
我市坚持每年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切实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提出“三年脱贫、两年巩固”的目标,围绕“扶持谁、谁来扶、如何退”的问题,狠抓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