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滁现代产业园的30项规划,历时8个月,耗资3000万元,层级分明,主次清晰,一次性到位。这个连一处开口都不能随便增减、改动的规划,唯一一次调整是为一棵银杏。
车行滁州大道,我们见到了这棵需四五人合抱的银杏,枝繁叶茂,在连片的工厂区建筑群间,遗世独立,煞是醒目。
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部经理陈非告诉我们,这棵银杏很有点故事,在大王称得上赫赫有名、妇孺皆知。
这棵银杏有400多年了,高25米,胸围达到5.5米,占地0.4亩。相传,早年一位得道高僧在大王镇双城寺的四合院内,亲手种下了这棵银杏。当时,此地常有两条大蛇出没,它们东饮长江水、西栖琅琊山,为百姓驱病除魔,保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据说是小青龙的化身。后来,因为种种已不可考的原因,双城寺被毁,这株古银杏却死里逃生得以留存,寄托着大王人对双城寺和小青龙的一点念想。为纪念古银杏的功德,大王及周边的许多村民每年都会前来祭拜烧香。
古银杏所在的位置,按最初的规划,属于工业用地。对于这样一棵承载着当地居民记忆的古树,中新苏滁特别修改了规划,让原规划中的道路绕开了古树。现在,以这棵400年古银杏为中心,苏滁匠心独运地就地建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银杏公园。碎石铺成的小路蜿蜒在绿地上,没有惯常的章法可循,像是大家随性中走出来的,却又不会让你错过任何一处景致和美好。公园里又错落着新种了一些银杏,与中央的古树遥遥呼应着,像是孩子们围坐着翘首托腮入神地听奶奶讲那小青龙的传说……
一棵树,一个故事,大王本地的文化就有了具象的载体;而老银杏和银杏公园也由此多了几份意蕴。大王的居民、厂区的工人、五湖四海的客商,每一位来银杏公园的人,侧耳倾听那穿林打叶的细语呢喃,一个恍惚间就都被带进了俳句里,没跳脱最日常的生活,却在寥寥数语中带你游目骋怀、若有所思。
苏滁现代产业园不仅愿意为一棵银杏让道,还保留有许多大王原有的地名、路名:大王郢路、……
在苏滁,甚至排水沟也是一道风景,连树上的鸦巢都是风土人情的一个意象。
苏滁现代产业园路边常能见到沟渠。这些沟渠很特别,它们没有用水泥或石块封底,都是弯弯曲曲的土沟渠;沟渠两边的土坡也高低不一,有着“天然去雕饰”的朴拙。
“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相比,这就是‘后发优势’。”陈非介绍,像滁州大道两边的沟渠大王人称作“旱溪”。因为大王镇是一个丘陵地形,它有很多排水沟。中新苏滁在开发时,把这些沟渠作为景观进行了处理,保持原有形态,只作清洁处理,在旱溪两侧辅以各种水生植物。逢雨,旱溪就是排水沟;晴时,则是绝佳的景观带。
在一处开发工地上,小丘陵上一丛茂密的树林连同树上硕大的鸦巢都被保留了下来。唐研哲告诉我们,中新苏滁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非常注意一些有当地特色的景观、树木和遗迹;这一丛悬着鸦巢的老树,虽不在保护之列,却非常有特色,留下来也不影响当初的规划。于是,“枯藤老树昏鸦”里深长的情怀,在苏滁得到了最形象的一个共鸣。
苏滁这座高规格的产业新城,没有像别的开发区一样“将原来的一切都推倒重建”。有选择地保留和当地文化有关的建筑、景物、传说、名称,不仅是让见证着苏滁从无到有的大王人能在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记得住乡愁”,更是为产城一体的实现铺垫一座城市少不了的文化底蕴。
“什么叫‘记得住乡愁’?当老百姓回迁时,看到村口几百年的老树还在,老渡口还在,还能回忆起当年的景象,这就是‘乡愁’。什么叫‘文化传承’?爷爷奶奶辈童年里听来的掌故,今天的小孩子依然能脱口而出,小到一个家的祖训、大到一座城的风俗,口耳相传的东西印在血脉里,这就是‘文化传承’。这座城市的根留住了,未来才有厚度撑起高楼大厦、哺育市井人家。”唐研哲如是说。
此心安处是吾乡。保护大王的文化和习俗,将回迁安置的小区建在征迁原址附近,苏滁对老百姓安土重迁心理的充分尊重,提升了大王居民就地城镇化的一份情感认同。如今,一万三千余名大王人,在被问及是哪里人时,无不自豪地宣称:“我是苏滁人!”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数年后的苏滁宜居宜业宜游,是我们美丽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