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经历文革的人,对样板戏很熟悉,有关的事也就感兴趣。虽年纪大、打字慢、眼不好、又不耐久坐,但还是花了几天时间把材料整理出来。史实和艺术往往差距很大,但艺术的影响力往往是惊人的。与艺术沾边总是幸运的。人们知胡传奎而不知张惠芳。我知之。)
浦 东 忠 义 救 国 军
国遭倭患满蒿蓬,鹤唳金沙一队红。
耿耿农夫知大义,悠悠渔父秉精忠。
堤塘出没屡创敌,风雪往还时建功。
江镇我来初捷处,似闻猛士再歌风。
我的这首打油诗,写的是当年上海浦东的一支抗日游击队——“忠义救国军”。其领导人张惠芳,昆仲行六,乡人皆呼之为张阿六。胡传奎与刁德一是《沙家浜》(沪剧·芦荡火种)中的虚构人物剧中部分原型或取材于此人。他可谓:勇比胡传奎,智过刁德一,甚至有阿庆嫂的机敏。沙家浜、沙奶奶者,川沙也。
“他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张惠芳从未与日伪交通。他坚持抗战,功勋卓著,日寇恨之入骨。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浦东西面、北面是黄浦江,东面、南面是大海,北面还邻近长江出海口。它河网纵横、池塘密布,可谓鱼米之乡。 1905年,张惠芳(张阿六)出生于浦东川沙龚家路(今浦东新区曹路)。14岁随叔父到上海学泥水匠,开拓了眼界。又曾随人贩私盐,坐了一年多牢。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又在上海登陆。张惠芳感愤于日寇的侵略,招募当地青年农民、渔民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组织了一支队伍,迅速扩大。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有帮会、草寇、农民渔民、国军溃兵、抗日志士等。
日寇突然从金山卫登陆,迅速占领浦东。为了破坏日寇运输,他率人在江镇把原有的浦东小铁路扒毁。成为他的抗日第一功。
“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33岁的张惠芳见识过人。他虽不识几个字,但知道,单靠自己,是很容易灭亡的,至少难以发展。“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于是就拜青帮“通”字辈蒋福田、黄兆信为师。蒋是法租界巡捕房总督办,对他很赏识。1938年,蒋把他推荐给第三集团军司令顾祝同,顾也很赏识,认为不同于庸常之人。任命张惠芳为“江苏省 江浙边区 海上游击司令”,负责组建边区民众自卫队,以抗击日寇。战斗中,队伍进一步扩大了。
国民政府迁武汉后,需要在江浙敌后活动,戴笠主其事。戴笠获悉张惠芳其人、其事,同样很赏识,认为忠义智勇之士,国难当头,正堪其用。委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独立第一支队支队长,下辖三个大队。并派人建立电台联系。戴笠认为张惠芳名字脂粉味太浓,不像军人,没有英雄气概 ,根据“惠芳”的吴语读音,为之改名“为邦”。为邦国而奋斗。张很高兴,一生以此为荣。但一般人还是叫他张惠芳。此后,张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到崇明及苏浙沿海。他抗战初进行的一些战斗,当时租界的《申报》等多次进行了报道。
1940年,戴笠又电召张为邦到重庆。对其表彰,并指示,浦东(当时属江苏)与上海紧邻,应与之呼应,以便攻守。番号改为“忠义救国军”浦东行动大队。张为总队长。并请国民政府委为川沙县长(地下)。戴笠还要求张部派骨干分期分批去后方接受训练。使其在使用美式武器、通讯、情报、侦察、爆破、战术等方面甚至高于正规军。
“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荫凉。”1940年初,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赵朴初曾面见张惠芳,长谈了三天,以国家民族大义相勉。并劝说与共产党的游击队团结一致联合抗战。张一口答应,停止了与共产党的“边抗四大队”的摩擦,还把他控制的五号沟海边码头及长兴岛中转站提供给新四军“51号兵站”使用。
“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张惠芳抗战八年,常打得鬼子晕头转向,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
1938年11月,在潘家泓抗击日伪军80多人,战斗1小时,击溃敌人,打死日兵二名、伪军三名,我方无一伤亡。
1939年夏,日军50余人从川沙到南汇祝桥镇扫荡,忠义救国军300余人设伏于施湾镇,毙敌20余人,生俘6人,缴获军车一辆、步枪20余支。不久,又在一个雨夜袭击顾路镇日军据点,歼灭十余人。
1943年夏,张惠芳决定炸毁大场的日寇军用机场。与爆破组长葛绍基制订行动计划,并电告重庆的戴笠,要求拨烈性炸药。戴笠很重视,派爆破专家傅政、姚子期带30磅TNT炸药来沪。二人历尽艰辛,过封锁线,穿敌占区,二个多月才赶到。张惠芳组成爆破行动队,葛绍基为队长,傅政、姚子期为教官,进行三个月的训练。葛绍基还以民工身份深入虎穴,摸清情况。又制订计划。11月2日深夜,葛绍基、陈雪贵率14人潜入大场机场,将炸药捆绑在飞机要害部位,片刻,夜空发出巨响,九架敌机葬身火海。行动队安全撤离。戴笠非常高兴,给忠救军发来10万元奖金。
第二年8月底,又炸毁丁家桥(现宝山月浦)的王浜机场的一架飞机,四辆汽车。
9月,张惠芳又计划炸掉北四川路的一个日军俱乐部。他派一名队员进行侦查、准备,把定时炸弹放在煤油箱中,混入俱乐部,安放在门后水泥板下。炸死二十多鬼子。
一次,在炸停泊在黄浦江边的40吨汽油船时,被日军岗哨发现,机智英勇的忠义救国军爆破手猛地拉出导火线,奋身跳上汽油船,与汽油船及船上鬼子同归于尽。悲壮惨烈,感人至深。
忠救军还炸了杨树浦申新第七纱厂的鬼子弹药库,定海沈家门鬼子海军弹药库和粮仓。
到了1944年,日寇渐显败象,福建福州的日军要北撤至杭州,一路由永嘉、乐清、宁波之敌接应。忠义救国军得到情报,先攻克永嘉、乐清、海门等地,毙伤大批敌人、生俘百余人,缴获武器弹药物资500余吨。
抗战后期,内地物资极其匮乏。国民政府财政部货运管理局指示张部,抢购棉纱布匹等。张惠芳积极安排抢购,交由浙东控制区转运内地,缓解燃眉之急,贡献甚大。直至日本投降。
“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张惠芳还经常和新四军合作,共赴国难。但为了避忌,他很少直接出面,而是默许或指使部下和共产党来往。新四军到上海采办军需给养,张都予以配合。还常交换物资、粮油、军火。从车床、钢材、硫磺、武器到造币纸、鞋子、锅碗,等,都频繁合作。一次,有一批军火要通过忠救军的地盘,张惠芳慨然允诺,只是交代,需在晚上行动。
忠救军还多次营救美军飞行员。“水缸里面把身藏”。张惠芳甚至亲自率众赶到现场营救。如营救斯诺克姆,受到“江苏省政府”传令嘉奖。而新四军营救的美国飞行员托勒特也是通过他们转交给美国的。为此,美军情报署上报华府,称其:“敬事不暇,起群出众,营救飞行员脱险,功绩非凡”。美国政府授予将级勋章。日本投降后,美国空军司令斯特拉梅亚来华,还特地会晤了张惠芳,当面致谢。
张惠芳被任命为抗战胜利后的首届川沙县长。
1949年张惠芳去了台湾。一次,根据报纸报道,与当年获救的美国飞行员联系,获美国退伍军人组织发的一枚纪念章,并获得绿卡。
1990年,定居美国的86岁张惠芳回川沙,受到川沙县统战部领导的接待。第二年在美国病故。不久,其子来浦东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