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边 于 2015-8-31 17:54 编辑
对不起,这里只是滁州
她没有北京的宏伟,也没有上海的繁华。 她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部,苏皖交汇地区。地处北纬31°51′一33°13′、东经117°09′一119°13′之间 。环邻江苏省的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宿迁市;安徽省的合肥市、马鞍山市、蚌埠市。
对不起,这里只是滁州
她只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 西晋“八王之乱”时,东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南下建康(南京)镇东将军督都扬江明交广五州诸军事时,曾在滁州西南山中避难,运筹帷幄蓄势渡江,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今之滁州琅琊山就是唐代人因晋元司马睿曾“驻跸于此”而命山名。
对不起,这里只是滁州
经历了无数朝代变迁,才有今天幸福生活的滁州。 滁州,“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开皇、文扬庆历、开天首郡、逾史千年”。古称“涂中”、“永阳”、“清流”。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对不起,这里只是滁州
她没有多么的出名,只是有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任滁州太守,留恋于环滁琅琊之美景,遂著《醉翁亭记》;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知滁,感抗金报国,发出“烽火扬州路”之感喟;一代清官包拯任天长县令留下智断牛舌之名案;著名大文豪苏轼也曾临滁州泼墨挥毫;西晋琅琊王司马伷南下伐吴,屯兵琅琊山中,东吴孙皓于滁州献玺,东吴灭亡,而此山亦号“琅琊”;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民歌《茉莉花》发源于滁州、南京一带并由滁州天长人整理创作而成,遂成苏民歌。
对不起,这里只是滁州
只是一个经济还在快速向前发展的小城市。 她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皖东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安徽省东向发展和对接长三角的前沿节点城市。
对不起,这里只是滁州
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一个宜于居住的的滁州。一个旅游景点众多,历史名人汇聚的“亭城”滁州。滁州自古为西吴湖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吴文化和淮扬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熠熠生辉。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东”。三国东吴智囊、大都督鲁肃,宋代画家崔白,二十四孝子之朱寿昌,《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滁阳王郭子兴,大明天宁翼元帅何文辉,清代著名女学章益,著名书法家黄学江,两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陆元九,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俊,教育家、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杭立武,近代杰出建筑师吕彦直,江苏巡抚吴棠,还有诸如范常、胡松、方俊颐、吕本元等名人贤士。
对不起,这里只是滁州
只是被评为中国十大安全宜居价值城市的滁州。 她没有民用机场,但距离仅103公里的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中国十大机场,中国五大国际货运机场,中国华东重要的干线机场,也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浦东的第二大国际空港。
对不起,这里只是滁州
哪怕她一无所有、一无是处,可仍然是我最爱的滁州。只因她养育了我这么多年,这里的一草一木、每寸土地都是我所熟悉的味道。开门见绿,满眼入画的是滁州、想念的著名小吃烫青菜也是滁州、不管你此刻身在滁州还是背井离乡、是否在外为实现梦想劳累奔波、辛苦万分。只是无论自己的足迹流浪哪里,那牵住心头的一抹情愫还是家乡的美好回忆。 对不起,这里只是滁州
离开家乡在外漂泊的人们,你们是否后悔、不舍和留恋?每当登上都市的楼顶或高山时,是否能想到家乡?这里没有摩天大厦、没有灯红酒绿的彻夜狂欢、没有大都市的繁华灿烂;有的只是一种简单、干净、舒适的生活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