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乌派清口 于 2015-7-30 15:30 编辑
《范酉新》
(根据清·康熙版《滁州志》整理)
范酉新,字孟申,宋末元初人,学者因其别号称曰“青山先生”。明初翰林学士范常祖父。先为幕僚,后执教于郡学、乡学。著有《孝顺诗》一卷,凡30首。明初,其孙范常镇守姑孰(今当涂县)时,在郡属将《孝顺诗》刻板印刷,以惠及后生,并邀请翰林学士、金华人王祎作序(康熙版《滁州志》载有序文)。范氏在乌衣隐居之地,即今老街中段的范家巷。解放前范家巷曾建有范氏祠堂,1年大跃进,祠堂被拆除,原址改为水产公司职工宿舍。
《范常》 范常,字子权,号琅琊山人,乌衣人,生卒年月不详。元末,朱元璋进军滁州时,范常求见朱元璋,面陈谋略:滁州虽好,但毕竟是一个山城,舟楫不通,商旅不集,又无险要可守,不是久留之地。不久,果然出现了“困守孤城”、“兵众乏粮”的困难。范常又向朱元璋提出攻打和州的建议,很合朱元璋的心意,当即委他为行军顾问,随朱元璋参议军事。朱元璋占领和州后,一些将士不讲纪律,对百姓烧杀掳掠。范常对朱元璋说:“现在只得了个和州城,便大烧大抢,怎能创建大业呵!”朱元璋接受了范常的建议,整顿军纪,严禁滥杀无辜,并送还掳掠的妇女和财物,军威因此大振。范常被朱元璋授为元帅府都事。后来大军渡江,红线了太平府(今当涂县),范常被任命为太平府知府。三年后,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王朝,范常被召为侍仪。明洪武元年(1368年),提升范常为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寺卿。后因患有足疾,辞官还里,安度晚年。卒时,归葬乌衣河北范家山。山东龙口2005年4月《范氏族谱》“范氏先贤录”和福建永定2000年10月《范氏族谱》“族中人物篇”载范常为范仲淹后裔。
《吕本元》
吕本元(?-1910),字道生,黄圩人,清末淮军将领。清咸丰三年(1853年)李鸿章回原籍合肥办团练,吕本元应征。同治七年(1868年)因镇压捻军有“功”,赐号强勇巴图鲁。同治九年李鸿章任直隶(今河北省)总督,调吕本元至直隶。光绪初年,授四川重庆镇总兵,仍留直隶统率马、步各营。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吕本元奉令统率大军出关,进驻安州。朝鲜平壤失守后,日军偷袭渡鸭绿江侵入中国,吕本元随同宋庆军退守大高岭。他令各军夜间在要隘处树旗,广布疑兵。当日军迟疑不决时,突然袭击。后与聂士成部在分水岭败于日军。次年,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吕本元回直隶防守。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在天津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吕本元署天津镇,提升为直隶提督,统率淮练各军。后在与八国联军作战中负伤,慈禧太后赏赐黄马褂,调任浙江提督。上任后,勤于训练,尤严治盗,常亲自督队入山搜剿。不久,浙江裁废绿营,推行新军编制,吕本元兼领新军。宣统二年(1910年)因病乞归,寻足浴宁波。
吕本元在浙江任职时,在区境东南圩区等处购买土地二三千亩,乌衣(老街)有房产,并在宁波建有“华美馆”及市房数处。今吕杨村吕西组29号农户墙壁上仍可看见吕氏故居已毁损的一对石鼓。
《张西候》
张西候(1902-1975),字学江,晚号南谯居士,乌衣人。自幼家贫,3岁丧父,由寡母杨氏抚养。初就读私塾,后考入滁县初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立志习医,从师于中医周殿候(周仁义)。
张西候精于中医内科,对妇科、儿科、外科、针灸等也都很擅长。行医中,对病人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对有的贫苦患者,治病送药不仅不收分文,还有微赠。他常说:“君子忧道不忧贫,立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抗日战争时期,为新四军征粮、联络、送信、营救伤员。新中国建立后,开设父子诊所于乌衣镇,颇有声望。1954年,协助筹建和参加乌衣中西联合诊所。1955年秋,乌衣一带白喉流行,他用中药诊治患儿,无一例死亡。1954年4月,被选调到省中医进修学校研究班深造(后任七级研究员)。同年9月,以安徽省中医代表出息国家卫生部召开的研究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座谈会。著有《张氏津梁》一书,并注释了《难经》、《儿科学》、《妇科学》、《校正国药古方汇编》4卷。
《史健》
史健,(1918—1949),原名史必清,汪郢人。抗日战争前,先后于芜湖中学、安庆中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大西南,时年19岁。他在离校前给家中写信说:“日寇入侵,中华危急,宁死不当亡国奴,望父勿望儿归。”爱国之情,溢于纸上。民国33年(1944年)秋,考入贵州大学外文系。在大学期间,史健受到革命思想影响,积极从事学生运动,民国34年,他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因此的最校方,次年被迫以休学方式离校回乡。
民国36年初,他复学于贵州大学。时年,背景、天津、南京各地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民国党对学生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消息传到了贵大,激起同学们的愤怒。适逢贵州工业学院机电系学生朱登鼎在贵阳街头被保安兵无理殴打,史健即联络各大院校,组织600多名同学高举“抗暴”的大旗,旅行到省政府向省长杨森递交请愿书。后又在校内组织同学开展“反高压,争民主”斗争,反对校方压制学生的正当要求。创办“高原文艺社”(后改名为“高原社”),宣传革命思想,并创办油印《高原文艺导报》。
解放前夕,贵大教职工为改善待遇酝酿罢教,史健和高原社同学以及“衡岳学会”的一些湖南籍同学秘密串联,联络各院校,发起“抢救师生员工生活运动”以配合教师行动。各学院选一位同学参加,组成主席团,公推史健为主席团主席。1949年3月26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请愿游行,向省政府提出改善师生生活的要求。4月15日,贵大代表会决定举行“反饥饿,反迫害,支援南京‘四·一’血案运动”,成立罢课。5月底,贵州省保安司令部对学生运动进行镇压,公开逮捕进步学生。史健在帮助一部分同学安全离校后,也不得不设法逃离。但在逃到安顺后,由于坏人告密,终于被捕。在狱中,他受尽压杠子、烙胸口、夹手指、灌石灰水、剥落手指甲等酷刑,但始终英勇不屈,大义凛然。9月28日,他被国民党以“罪大恶极,参加奸匪组织,从事叛乱”的罪名,杀害于贵阳南郊,年仅31岁。
上篇:【战争篇(上)】
本篇:【人物篇(一)】
下篇:【人物篇(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