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27 次 组织活动:1 次 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4-10-3 19:29 |
---|
签到天数: 573 天 [LV.9]以坛为家II
|
6月7号我们一行54人驱车寿县,徒步正阳关、寿县古城墙,感受中华璀璨历史文化。 早晨5:40发车,沿S311经定远,从淮南东上高速,绕开淮南市区,下高速经寿县城外向西40公里,9:40到达寿县正阳关古镇。正阳关镇,又名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已有2500多年历史。正阳关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淮河中游重要货物集散地,素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称。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在此设立收钞大关,年征税银达62400多两。
徒步在古镇古朴狭窄的街道上,在当地人指引下,我们到了北门,北门内额题字为“拱辰”,外额题字为“凤城首镇”,据史料:“拱辰”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凤阳首镇”意为正阳关为凤阳府内第一大镇,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寿州划入凤阳府,正阳属寿州,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贸大镇,有“淮南第一镇”之誉,故有“凤城首镇”之说。淮上古镇正阳关在历史上屡遭兵燹和洪水的侵害,但至今仍保存有三座建于大清同治年间的古城门——北门、南门、东门(西门已毁于解放前)。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三座城门的内外门额上均镌有古人的题字,字体或雍容端庄或遒劲苍润,非但含义深刻、意味隽永,而且还是难得一见的书法珍品,这些都足以让人品味三思。
离开正阳关镇,我们返回寿县,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也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的古城,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成了一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地称州来、寿春,先后为蔡、楚两国的建都之所。这里,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蕴丰厚。孕育了孙叔敖、孙家鼐、柏文蔚、方振武等一批杰出人物,诞生了“牢笼天地”的宏文巨著《淮南子》。
寿县古城墙,是中国如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墙之一,徒步古城墙,目睹璀璨历史,无疑是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寿县古城墙有四门,东门称为宾阳,南门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因此,历代对其城垣修筑颇为讲究,屡毁屡建,日益坚固。清末状元孙家鼐记:“城堞坚厚,楼橹峥嵘,恃水为险。”据光绪《寿州志》记载,今寿县城墙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明清时曾多次修固。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 10米,迄今完好。城墙原为平砖砌筑,后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明代为了加固墙基,于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扩城泊岸,保护城墙不被水冲蚀。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菪生铁之焰祷也”。
城门内被无数车轮碾压成深辙的青石板路,踏磨泛光,仿佛时光隧道,让我们行走上面不由得浮想,感叹历史的年轮岁月。穿城门而过,寿县古城四门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据讲是有利军事防御,而且还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涵口之上筑有月坝,与城墙等高,既利于城内积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节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滥时,只要关上城门,滴水不入。同时,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还可以比较城内外水差。这一水利设施,曾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东西涵看墙之上,分别镌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字样,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 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
遗憾的是这次因为时间等关系,没能去安丰塘,安丰塘是世界著名平原水库,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所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塘”,素“淮河流域水利之冠”、“江北第一水利”之称。也罢,那天约几个同好,或者孤身一人再去寿县,一定去安丰塘看看。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