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琅琊老人 于 2015-5-10 14:27 编辑
滁州十二景是由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在滁州任通判尹梦璧提出的,他将滁州秀丽风光的最佳景致归为滁州十二景。当年,尹梦璧曾将所绘的图画,配以诗文,勒刻于石碑。碑石共有6块,长176厘米、宽50厘米。每块碑石分刻两幅诗画,镶嵌在丰乐亭院内保丰堂的内壁。可惜文革中遭到破坏,目前尚存碑刻4块,残存在丰乐亭外的林间空地上,字画尚可辨识。
1、第一景—琅琊古刹原诗: 南谯幽爽地,东晋翠华临。 寺隐云中路,钟传岭外音。 僧庐花作供,客座鸟同吟。 偏引闲司马,斋心入慧林。
此景讲述的是琅琊山上颇具盛名的琅琊寺,它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琅琊寺始建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年),后几经磨难,重复修缮,才有现在的模样。琅琊寺中藏有很多佛教经典、字画和历代名人题字的匾额。其中价值连城、叹为观止者,有唐寅、郑板桥等名人绘画杰作,其中最珍贵者有:古印度梵文贝叶真经和贝叶佛像、蜀僧竹禅和尚亲勒策页(竹简)真经。可惜这些珍贵的宝藏,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造反时夺走即不知去向”。1977年成立了琅琊山管理处,政府拨专款修复,焕然一新。因该寺位于琅琊山上,多年来,人们习惯于称之“琅琊寺”,1984年正式以“琅琊寺”冠名。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时期,每个星期日都有游览专车(火车专列)早发滁州,暮归南京,当日往返。大量的南京市民、民国要人、文化名人前来游山。蒋介石就曾于1927年5月28日来到滁州去琅琊山游玩一番。
2、第二景—让泉秋月原诗: 空山古雨泻芳液,酿作泠泠一泓碧。 秋高露滑天无痕,四望清空孤月白。 忽看有月泉底流,怪问何来多皓魄。 山雨酿泉泉酿酒,月中之人能饮否? 僧能煮月供满瓯,泉能醉人月可取。 呼起荒祠古醉翁,闲对素娥作三友。
让泉秋月讲述的是如今醉翁亭的景色,让泉指的是醉翁亭旁的泉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曾云“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为山僧智仙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后屡毁屡建。清光绪七年(1881年)全椒人薛时雨募集资金修建,而像曾国藩等晚清名臣都有出资捐助。
3、第三景—丰岭祥云原诗: 南山当面郁苍苍,青霭轻云弄日光。 云自无心随去住,老农何意惯书祥! 奇云片片吐晴峦,卜岁频劳拄笏看。 苍狗白衣随幻出,尽传岭下有龙蟠。
丰岭祥云所指的风景,在大丰山南侧一带。“丰岭”即丰山,紧靠滁城西郊。丰山东北侧,三面环山,山下有一幽谷,欧阳修在此修建了丰乐亭、醒心亭,开凿了“紫薇泉”。”以丰山为主体、以丰乐亭为中心的风景区,历史上很有名气。传闻刘邦曾经过此山,而在明洪武六年(1373年),兵部在此山麓建养马场,并设置太仆寺——管理马政的机构。
4、第四景—清流瑞雪原诗: 岭控江淮高刺天,雪中形胜与云连。 鳞飞霄汉龙犹战,步滑关山马不前。 乱压长松成盖偃,半凝奔瀑化泉悬。 道旁快听山翁语,飞尽遗蝗定有年。
清流瑞雪位于南谯区珠龙镇和西涧街道办事处交界处的关山中段。清流关最早建于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初年(937-943年),后来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率部“倍道奇袭清流关”,生擒姚凤、皇甫晖,一举击溃南唐守军1.5万人。而建国后,清流关就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登关一望,群山逶迤,峭壁削之,仍不失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到了冬季,漫山遍岭飞雪如柳絮当空舞,吟诵着欧阳修“清流关前一尺雪,鸟飞不渡人行绝”的诗句,观赏“清流瑞雪”之佳景是多么令人神往。
5、第五景—花山簇锦原诗: 山山花发满丛围,霁后郊行历翠微。 匝影自成苔面锦,残英吹堕酒边衣。 千林树艳逢僧语,半日身闲与世违。 试问天香几零落,春来依旧长芳菲。
景区位于南谯区施集镇花山村与丰山村交界处,在滁城西南19.5公里。在丰山村境内有一彩云洞(花山洞)。据当地村民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很多洞穴,洞洞相通,居住着两条恶龙,经常抢吃民间小儿。村里人哭儿呼女,凄惨之声惊天动地。恰逢玉皇大帝在南天门观赏天女散花,闻知后勃然大怒,派天女前去镇恶。天女将鲜花变作山头,堵住洞穴,镇住了恶龙。春天来临,群山开遍山花,争奇斗艳,这就是“花山簇锦”的由来。今日花山风景如画,遍山的林木翠竹,郁郁葱葱。登其主峰,仍望如簇锦。
6、第六景—重熙洞天原诗: 谁劈滁山山室空?山中怪玉幻玲珑。 望穷真境何人到?步入灵源有路通。 仙客归眠宵雾湿,野僧起曝曙曦红。 缘知此地堪招隐,不用携藤访八公。
重熙洞在滁州市开发区凤凰办事处陈桥村鸡爪山北腹,距离滁城约五公里之遥。明代嘉靖丙寅年间(1566年),太仆寺卿盛汝谦偕郡人孟津在鸡爪山发现此洞,见洞顶有熙阳射入,宛如另有一重天,因命名为重熙洞。民国《琅琊山志》记载崇祯丙子年(1636年)滁人避寇于此,普救万众之数。故又名普救洞。如今,重熙洞经多次挖掘后的洞口宽敞高大,可容二人并排同时进入。洞口石壁上“万历丁丑仲夏省祭官邵富督工重建”的石刻依然清晰。进洞十余步,可见洞顶有一窍天然空隙,自洞内可看到天空的景观,别有情趣,明人称“一窍天”名不虚传。只可惜“怪石玲珑纹肖刻画”的景象已不复见。
7、第七景——西涧春潮原诗: 东风吹雨过城头,洒落千山水驶流。 百鸟乍惊迷古渡,青蒲微露失芳洲。 怪看潮势思强弩,喜听涛声欲泛舟。 抚景漫追韦刺史,寻诗长伴道人游。
自《滁州西涧》闻名于世后,外地人来滁州游玩,首先问的便是西涧在哪儿。宋代以后州人依据《滁州西涧》诗意,在涧边建有野渡庵、野渡桥、幽草亭,但毁于侵华日寇之手。野渡桥、幽草亭久已无存。1958年修建城西水库(西涧湖),将西涧大部分淹去,如今只存水库大闸至上水关(滁州中学后院围墙处)一段水面,仍依稀可见旧时影子。
8、第八景—龙蟠叠翠原诗: 琅琊南望郁嵯峨,山似惊虬转顾多。 积翠远从天上出,飞泉暗入井中过。 洞门月偃千秋桂,石壁风蟠百尺萝。 久厌尘寰思昔静,老僧先巳入云阿。
龙蟠叠翠之景位于滁城西南7公里左右的琅琊山林场境内,滁花公路煤炭口南侧数百米远的山洼处。景区内原有龙蟠寺、偃月洞、灵芝井等,山峦夹峙,岩石耸立,林木茂密,郁郁青青,灌木丛生,野花繁盛,故称“龙蟠叠翠”。据滁州文物志记载:“1985年时,遗址尚有直径60厘米的楹底石墩十数,自南向北,屋基为5层,共进深130米,东西宽80米”。洞周围有宋代摩崖石刻多处,宋绍圣四年(1097年)知州曾肇(曾巩的弟弟)的题洞名刻岩已字迹模糊。另有宽40厘米、高50厘米的一块宋代摩崖石刻,上书“蔡延庆、韦骧、沈铢,元丰庚申(1080年)孟夏十七日游”。虽经千年风雨仍字迹清晰,殊为珍贵。然漫山林木茂密苍翠,“森森万丈凌苍穹,怪石垒垒若蹲虎,古柏屈曲如蟠龙,林鸟自啼花自落”,仍不失为一佳景之处。
9、第九景—菱溪夜雨原诗: 濒滁古溪烟水深,黑云泻雨声沉沉。 荇带纵横菱叶乱,中流怪石成蛟吟。 船窗灯火青欲灭,枕边流水鸣孤琴。 漾波咽潺援,压草啼萧森。 客愁竹枝怨,我调畴知音。 打蓬催作菱溪吟,暗如巫峡惨淡萧湘阴。 该景点在今琅琊区扬子街道办事处菱溪村。据清康熙《滁州志》载,“菱溪塘在州东七里,周一百三十丈”。菱溪原为清流河东侧的一条自北向南流入清流河的小溪,溪已废,今只存一池塘,称菱溪塘。吴王杨行密部将滁州刺史刘金的宅院就在菱溪塘边,家藏六块奇石。后子孙沦落,奇石被弃之溪边,其中四块被识者取走,另有一块“差小而尤奇,亦藏于白塔朱氏”,独有一块最大“偃然僵卧于溪侧”。欧阳修知滁时,多次前去观看,视为珍玩,认为此物应当让百姓都来观赏。特用三条牛驾车把大小两块菱溪石运到丰乐亭,立于南北两侧,与“朱栏绿竹相映掩,供游人岁时嬉游”。还特地作了《菱溪石记》文和《菱溪大石》诗以显其胜。大的菱溪石在清光绪年间被移于醉翁亭院内。小的菱溪石民国时期“在明伦堂院中,以其形似魁星,故谓之魁星石”。古老的菱溪湖畔已经新建了菱溪湖公园,美景胜过当年。
10、第十景—石濑飞琼原诗: 迢迢赤湖深,泠泠下岩谷。 聚作潺湲声,九天喷白玉。 怪石如蹲彪,摩牙尚潜伏。 浪花千尺飞,奔雷撼地轴。 既洗听者耳,复豁观者目。 予心矢如冰,平生澹何欲? 唾之非咄泉,聊以祛吾俗。 何时化灵雨?润彼千亩绿。
(此为概念图)
石濑涧在西涧街道办事处关山村赤湖组境内,距滁州城约7.5公里,源自如今花山的北面,经九莲峰、蚂蚁山南,过官庄东仙桥入赤湖。据清康熙年间《滁州志·卷十九》载:“石濑涧在赤湖铺之北,石生水底,嵯峨突兀,连亘数十丈,水流其间,萦纡回复,每春夏泛涨,水石相激,澎湃有声,波澜眩转,观者忘倦,为州之异景。”“飞琼”即水激石涧而形成的急流,如溅飞的琼珠,是一大奇观。石濑涧边还有一“飞泉胜概亭”,至光绪年间,便“已久废”。1958年,滁州修筑城西水库,石濑涧淹入城西水库之中。尹梦璧当年的梦想“何时化灵雨,润彼千亩绿?”已经成为美好现实。城西水库的碧波滋润着万顷良田。
11、第十一景—柏子灵湫原诗: 风吹老柏作龙呼,龙去潭空想壮图。 万壑生云从驻辇,九霄摩隼避开弧。 群夸颂猎镌灵壁,几欲攀髯泣鼎湖。 今古泠泠一泓水,可能飞雨慰来苏。
(此为概念图)
柏子灵湫又称柏子龙潭,是汉代人采铜留下的矿坑,潭中水呈深黑色,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该景区在离滁城三里的丰山东南处,始建于宋代乾德四年(966年)。1936年4月,著名散文家方令孺女士偕徐悲鸿、盛成等一道游琅琊山,犹见“龙潭在一块低洼的大壑里,里面有方形的墙基,象一座废墟的四方城。潭底地更低,从前这里有一潭黑水,现在(1936年)只西北角一湾清水了。现潭上楼已废,只剩石础十六,潭中石柱四根。石柱极宏壮。每柱共四节,乃凿石为十六角,大方形堆叠而成”。由方令孺的记述不难看出,往昔“柏子灵湫”周围建筑的宏伟壮观。
12、第十二景—谯楼大观原诗: 高楼上与碧霄连,坐镇谯南半壁天。
抱槛江淮雄辅甸,卷帘风雨散齐烟。 角声忽壮愁中调,龙气犹存战后田。 时事关心催作赋,长安遥在五云边。
(此为概念图)
景区在滁城内滁州中学至西桥一带,该楼先为谯楼,后名大观,登斯楼远眺琅琊山,近观幽幽碧水、三塔峙云。远景如图,近景似画,故曰谯楼大观。可惜此楼于清代晚期损毁。为何此楼叫做大观?古人把景物美盛称为大观,因此此景点极美。大观楼建筑雄伟,登楼可远眺全城。
看完小编介绍的滁州十二景是不是有浓浓的自豪感呢!咱大滁城也是响当当的城市啊!这些知识好好保存,绝对有教育意义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