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聚焦滁州 于 2015-4-24 12:02 编辑
五月一日是劳动者的节日,他们或身居要职,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或身处平凡之岗,默默为城市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哪一种劳动者,他们勤劳质朴的工作精神都应该受到称赞的掌声并被传承下去。在我们高度赞扬劳动者的同时,不要忘记社会上还有这么一个群体——老人,他们也曾在自己的岗位上挥汗如雨,用勤劳的双手为下一代人的生活编织出幸福的天堂。如今,他们白色染鬓,皱纹爬满额头,却极易被忽视内心感受。值此劳动节到来之际,小编走访了三位住在滁州学院琅琊校区的老人,了解他们退休之后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以唤起更多人对老人晚年生活的关注,影响虽小,愿尽绵薄之力。
老人们坐在滁州学院琅琊校区的广场上话家常 十八年军旅生涯,终在滁城安家 去黄汉初爷爷家的情形,我想用曲婉婷的一句歌词来形容: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你就这样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是的,初到黄爷爷家并没有提前打招呼,以致敲门的时候黄爷爷还在午睡,很不礼貌,在此小编要蹲在墙角深刻忏悔。 门刚打开,一条白色的小狗便跑过来冲我叫喊,黄爷爷笑着说,别怕,小白是怕你抱走它的孩子,才故意面露凶相的。原来,小白刚刚生下七只崽崽,保护欲强的很,不让任何生人靠近。 小白已是亲人般重要的存在 黄爷爷的故事从哪说起呢?就从他当兵那年开始吧,21岁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从此开启独立自强的成人生涯。六十年代当兵很简单,政治成分没问题,身体过关就可以参军。问起黄爷爷为什么参军,他淡淡地说:“那时候,参军没什么原因,国家号召,条件符合就去了,没一定要有一番作为。”做事顺其自然,少一些目的性,不一定会功成名就,至少会得到另一种快乐。黄爷爷在部队一待就是十八年,全部的青春几乎都奉献给了部队。随着时间的流逝,黄爷爷从稚嫩的小伙蜕变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当时他在部队,妻子在老家,两人长期两地分居,也会有争吵,更多的是等待与期盼。黄爷爷当兵十五年后,才符合国家规定的“家属随军”这一政策,一家四口终于团聚,其乐融融。1979年底,黄爷爷退役被分配到滁州,从此,一家人在滁州定居,很少回无锡老家。 黄爷爷养的花花草草 黄爷爷被分配到滁州学院后勤处担任副处长一职,在这个岗位上做了22年才卸任,黑发也被岁月染成了白发。退休之后,黄爷爷很少有不适应的负面情绪,并没有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出现退休综合症。黄爷爷说退休后的生活也是生活,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岁月的沉淀已让老人能够淡定自如的面对生活里出现的各种状况。至今,黄爷爷已退休十四年,对老人们来说,时间真的是弹指一挥间,一晃便是几十年。这十四年来,他的生活看似没有刻意的时间安排,却十分规律。退休之初,帮儿女带孩子,日子倒也充实快乐。如今孙子们都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他与老伴终于回到了两人世界。每天早晨起床,买菜做饭成为黄爷爷的一大乐趣,一天三顿饭几乎全由他掌勺,绝对的居家好伴侣。上午给花花草草浇水施肥,带小白到公园溜达一圈,也就到了午饭时间。老两口吃罢午饭,黄爷爷有午睡的习惯,而李奶奶也有 自己的事情要忙活。午睡结束,黄爷爷或出门遛弯,或与老伴一起去超市买东西,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饱含多少平凡的幸福。 今年的花开的格外鲜艳
小编临走时,小白还待在窝里,守护着它的孩子
问及兴趣爱好时,黄爷爷说他不像老年活动中心里的那些老人们,有自己固定的爱好。他不爱凑热闹,对书法、绘画、戏曲等也没有专门研究,相比其他老人,他的老年生活比较单调。其实不然,黄爷爷更多的时间是与家人在一起,为上学的孙子准备可口的三餐,陪老伴一起逛超市,何尝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温暖。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黄爷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意。 细水长流,简简单单,才是生活的本质,也是黄爷爷晚年生活的真实状态。不管是参军,还是服从分配,他一生的职业生涯似乎都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影响而变动,这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王奶奶在挑拣晒过的绿豆,说照过太阳的绿豆煮粥更好喝
那个和她好好说话的人不见了 末春的阳光刚好落在枝头,小编的心情也如天气般明媚,坐在公交车靠窗的位置,随意眺望窗外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突然觉得活着真好,年轻真好。还来不及遐想便到达目的地,这一站,小编来到了王炳莹奶奶的家,不是对其专访,而是一个年轻女孩带着充满爱意的心来看望一位从未相识的老人。王奶奶事前知道小编要来,早早洗好水果准备着,像在等待她出远门的儿孙归来。闲聊几句才知道,王奶奶已经八十二岁高龄,不过身体还算硬朗,从她的言谈举止间,还能看出她年轻时的干练。偌大的屋子如今只有王奶奶一个人住,老伴已经去世近十年,儿女也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望着空荡的房间,小编心里一阵难过,再也寻不到曾经的欢声笑语,房间里只有王奶奶一个人走路的声响,连回音都没有。问及王奶奶的退休生活,她脸上略过一丝伤感,对老人来说,回忆往事时物是人非的感觉是不是更强烈? 王奶奶在给乌龟换水,这只乌龟是老伴还在的时候养的
王奶奶年轻时在滁州市的老棉花厂上班,四十六岁便退休了,那时家里的孩子都在上学,急需用钱,她就在周边找些零活做,持家上班两不误。这样的生活持续到孩子们长大成人,这时王奶奶才算是真正的退休,与老伴一起安享晚年。谁知没过几年,老伴便被查出患了癌症,住院五个月,最终还是撇下她先走了。王奶奶说,老伴住院时,她一步也不敢离开,几乎全天都在医院照顾他,生怕有什么闪失。老伴走了,王奶奶依然坚持一个人在家生活,家里每一个角落都有老伴的身影,她怎么舍得离开。原本热热闹闹的家突然就空了,静了,那个和她好好说话的人不见了,是一种怎样的落寞?
老伴走之后,王奶奶渐渐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一日三餐成为一天里最重要的事情,有时儿孙会过来吃饭,她总是会提前准备好一桌菜,看着他们吃的开心,自己也就很快乐。现在,王奶奶有时会出门找其他同龄人聊天散步,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拾掇拾掇一天就过去了。小编问王奶奶会不会觉得孤单,她回答道:“老人不就这样么?儿孙都幸福美满,我也就知足了。他们离得又不远,经常来看我,没有什么孤单的。”客厅的墙壁上挂了一张照片,是一位慈祥的爷爷,王奶奶抬头看时,怨声怨气地说:坏老头子,先走了......话音未落,满是心酸,眼睛里闪着泪光,不过没有流下来。 对王奶奶来说,她享受过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也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如今,只要儿孙幸福,便是她生活的奔头。一个人生活,是风雨过后的淡然,外人看来也许孤单,但是内心充盈何尝不是一种热闹? 想到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人老心不老,欢乐度晚年 小编一边和王奶奶闲聊,一边陪她散步,走到广场处时,看到三五成群的老人们正坐在一起聊家常。王奶奶走过去,和其中的一位老奶奶说起话来。小编才知道,这位老奶奶姓李,年轻时是滁州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员,五十五岁退休。李奶奶带着一副很洋气的老花镜,一头漂亮的卷发丝毫不输给年轻女孩的气质,人老心不老,在她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问及她的退休生活,李奶奶微微一笑,她说刚退休时也闲不住,就去上了三四年的老年大学,学过戏剧、音乐、舞蹈等课程,每天的生活倒也充实自在。现在,李奶奶有时去老年活动中心打打牌,有时和同龄的姊妹们谈谈心,日子依然过得顺心舒坦。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睡眠质量不是很好,经常失眠到深夜。 李奶奶原本是江苏人,远嫁到滁州,已和老伴携手走过了五十多个年头,不管经历生活怎样的变迁,身边的人还在,就是最大的幸福。有时,你嫌他聒噪,可是眉眼之间,都是绵绵关怀。
她脚上的运动鞋,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右一是李奶奶)。 小编心语 老人之所以称为老人,并不是因为年龄大,而是在经历人生各个阶段之后,他们能渐渐回归自我,无论面对怎样的风雨都可以淡然处之。我时常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公园的一角独自发呆,内心一阵酸楚,以为他很孤单,缺少关爱。后来才明白,老人们有自己的生活状态,或与子偕老,或子孙绕膝,或孤灯夜眠……每一种状态都有各自的精彩。作为晚辈,我们反哺之心不可丢失,却也不能过度干涉老人的生活。忙碌了一辈子,他们该歇歇了! 刚退休的何阿姨正在老年活动中心打乒乓球
打牌、下棋,其乐融融
末春的午后阳光还不是很晒人,老人们在树荫下打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