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57 日观亭记 宋 吕元中 滁通判 英国陈公治滁之明年,与僚属游。一日,至于琅琊山后荒丘之间,升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佳木列,辟地而清风生。却立而视之,其突然高广如丘陵者,为蒋山;湛然而渺茫如陂泽者,为长江。夜未艾而岩穴明,林霏开而鸟雀噪。虽溪谷邃密,林木阴翳,而四方万里之远若咫尺之可辨者,为日出之光。由是恍然若有鬼神异物阴相之焉,且疑在于六合四表之外,而不知其地虽高旷深远,而人迹犹可至也。 乃作亭其上焉。既成,而名之曰“日观”。 余尝以谓士之处己也愈高,则其所见益明;愈深,则其所养益厚。故(传恃)[溥博,依《南滁会景编》改]无私、而容光必照者,日之为性也,然于此则易见。始于拱把,而终以合抱。始于为薪,而终于为栋、为梁者,木之为物也,然于此则易以成。未非其地之高旷深远,则何以及此?故太仓之鼠,无人犬之忧;牛山之木,无斧斤之患(注: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故此处“无斧斤之患”的“无”应为“有”)。盖以其所处不同故也。 滁(上)[土,依《南滁会景编》改]民物丰阜,花竹盛繁,为淮右胜地。而陈公之所乐,独在于山林高旷深远之地。盖其所以自处者如是云尔。 【译文】 日观亭记 宋 吕元中 滁通判 陈公英国(陈知新)治理滁州的第二年,和同僚下属一道游玩。一天,走到琅琊山后的一座荒丘上,登高而望,找到一处奇异的地方。斩除茅草,看见佳树矗立在那里;开辟荒地,清风徐徐吹来。站在山头上观看,那突出高大如丘陵一样的,是蒋山;清澈明亮又烟波浩渺如同湖泊的,为长江。夜未尽,而山洞明亮了,林中的雾气散开,鸟雀欢快地鸣叫了。虽然山谷深邃,树木遮蔽,而四面八方、万里遥远的地方如同近在咫尺,可以清清楚楚分辨,那是由于太阳刚刚升起,放射出光芒。由此,恍惚如有鬼神异物暗中相助,又怀疑身在天地之外,而不知这个地方虽然山高,空旷,幽深,遥远,而人迹还可以到达的。 于是在山上建造了亭子。建成以后,命名它叫“日观”。 我曾经认为,对自己的要求越高,那么他的见识越清晰;修养越深厚,那么他的涵养就越深厚。那广大无私、必定普照大地的,是太阳的本性啊,然而在这里就容易看得见。开始只有一小把细,最终长成合抱粗;起初只能做柴火,最终成为大厦的栋梁,是树木这个外物啊,然而在这里就容易长成。如果不是这个地方山高,空旷,幽深,遥远,那怎么能够形成这个情况?所以京城粮仓里的老鼠,不需担忧人犬的侵扰;淄博近郊牛山的树木,遭遇斧头砍伐的灾祸。因为他们所处的地方不同啊。 滁州民众多,物产丰富,花竹繁盛,是淮河以南风景优美的地方。而陈公感到快乐的,专注在山高林密、空旷深远的地方,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