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此乃民意 于 2023-12-26 10:54 编辑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融入中心工作,打出立法、监督“组合拳”,为我市在全省争先进、在长三角创一流作出积极贡献——以法治力量护航滁州高质量发展
经济运行连续7个季度全省“赛马”评议第一、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2个季度全省第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评夺魁……回首这一年,滁州的发展成绩喜人,催人奋进。这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市人大常委会以及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力量。
探索“小快灵”立法、聚焦国家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度调研、锚定争第一开展“三问”监督、锚定拼经济创新建立季度经济分析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实化“一个聚焦、四个聚力”工作实践,积极融入中心工作,打出立法、监督“组合拳”,切实发挥法治强保障、监督促落实作用,交出了一份用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多项工作受到全国、全省人大以及市委肯定,被《中国人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欧洲时报》《安徽日报》等媒体报道推介,为滁州奋力谱写在全省争先进、在长三角创一流的优异答卷作出了积极贡献。
“小快灵”立法服务高质量发展
12月20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滁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通报《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施行,以制度供给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助力滁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立法职权,聚焦市委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关切,坚持“小而精、有特色、真管用”的精细化立法工作原则,坚持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并举,先后出台了条文少、内容精、措施实的地方性法规13部。
围绕改善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滁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条例》《滁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滁州市城市绿化条例》,通过“小切口”实现了地方立法对影响环境的主要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全覆盖,织密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法规体系“保护网”;围绕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制定了《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凤阳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保护条例》;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制定了《滁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顺应城市管理的客观要求,制定了《滁州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奋力打造营商环境“亭满意”服务品牌,精准掌握各类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在全省率先制定《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为破解“垃圾围城”乱象,将餐厨垃圾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制定了《滁州市餐厨垃圾管理条例》;为助力乡村振兴,找准乡村旅游促发展这一小切口,制定了《滁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该条例从立项启动到审议通过仅用了6个月时间,是全省首部乡村振兴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被评为安徽省2022年度行政立法十件大事。
今年,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做好《滁州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立法,先后开展调研、视察、座谈会、立法听证会30多次,收到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近万条,为打造精品法规打牢基础,条例将于12月底一审。此外,农贸市场管理、人才引育、机动车停车管理等立法调研项目正有序推进。
我市“小快灵”立法得到广泛关注,在今年全国人大立法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承办全省人大“小快灵”立法座谈会并作典型发言;《中国人大》执行总编来滁就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一事进行专题采访报道。
]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把保证宪法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实施作为重要职责,推动法治滁州建设。
加强宪法宣传教育,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在南京宪法广场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向宪法宣誓,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活动,对“八五”普法进行中期评估,着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法律实施。
加强法律实施监督,先后对乡村振兴促进“一法一办法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字会法》《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等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滁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等贯彻情况开展调研,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实施;依法做好备案审查工作,向省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上传109件、位居全省前列,有效维护了法制统一;突出法治化营商环境,先后与市“两院”、公安机关共同调研法治服务高质量发展现状,为营商环境“增值服务”厚植法治基础;对3名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职点评,推动国家机关坚持依法办事;加强司法工作监督,听取和审议刑事审判和刑事检察专项报告,对20名法官、检察官进行述职评议,调研我市公证工作、仲裁工作,推动营造更加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
“三问”监督促部门“跳起来摘桃子”
“要乘势而上,紧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制定完整的指标体系,着力招大引强,做实项目库……”2023年1月6日,市两会刚刚落幕,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图强便深入市发改委等市直部门问年初工作安排。 锚定第一开展“三问”监督,对照“赛马”机制和发展指标,对部门制定的目标任务“年初问安排”,点出一批不足、提出一批建议,督促部门“跳起来摘桃子”。这一做法得到市委书记许继伟批示肯定,省委办公厅供省领导参阅的《安徽信息(每日要报)》刊登了滁州人大“三问”监督工作案例。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市委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双招双引”“赛马”评议等大事要事,及时制定落实方案,建立“九个一”推进机制,细化15项重点任务,抓主抓重,及时把市委决策部署转化为人大具体行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动态关注经济运行,跟进开展趋势分析和调查研究。在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市人大对新机制、新赛道、新项目、平台载体、数字经济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解构,提出的“四个坚持”建议得到市委书记许继伟,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劲分别批示,推动营商环境由“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提升的建议被市委全会报告采纳。对“新三样”等新蓝海进行研究,会同市政府座谈推进“风光储直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我市建设“一二三”城提供前瞻性建议,助力抢占新赛道。
多次调研一体化发展、宁滁新型功能区建设、实体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听取审议民营经济发展等专项报告,及时向市政府及部门提出具体建议,推动锻长补短。 力促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贯通融合,促成《奶酪产业创新协同基地》四方协议、《共建滁州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琅琊分中心协议》签订,推动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与本地企业、科研检测平台建立合作,以产学研用融合培育新动能。
听取审议我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安排等报告,为推进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提供空间保障和项目支撑。
依法审查计划、预决算报告,批准市级预算调整方案,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人大监督和审计监督联动督促突出问题整改,加强预算联网监督,推动高绩效财政赋能高质量发展。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干在当下、以学促干、干出实效,对焦市委打造长三角“四个地”、建设“七个强市”等重大部署,及时调整完善市人大四季度重点工作,细化为67项具体任务,做到市委部署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 围绕建设生态强市,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对大气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督促政府及部门落实法定职责,用法律手段提升生态能级、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突出重点难点,市人大常委会调研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长三角毗邻地区固体废物联防联治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完成省人大《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推动巩固防治成果。特别是把省环保督察滁州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任务来抓,实地督导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油烟污染、黑臭水体等具体问题整改工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汇聚合力。“滁州环保世纪行”在各级媒体刊发数十篇稿件,实现人大监督、媒体监督、社会监督的有机融合,增强了全市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自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两强一增”,持续深化“同心合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作出积极贡献。
围绕重点部署,聚焦粮食安全、“千万工程”、乡村旅游等深入调研,向政府提出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等建议,督促部门抓好乡村振兴促进法律法规贯彻实施。
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农业企业、种粮大户调研,赴宁夏银川等地学习借鉴经验,建议部门采取科学调配产业结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等手段,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围绕精准对接“三农”,召开全市人大乡村振兴基层民意联系点现场会,推动建机制、增实效,收集整理来自基层的意见建议28条,汇聚了农民群众的智慧。 围绕农村规划改革,进村入组调研乡村规划、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三变”改革等工作,掌握规划设计、农村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实情,详细了解“三变”改革成效,推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本文来源: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