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07|回复: 0
收起左侧

[育儿问答] 批评孩子时,尽量不要传递这种感觉给孩子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5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安徽
有位粉丝朋友抱怨儿子固执:

周末,她和朋友们带着小孩去公园玩,几个孩子本来玩得好好的,没想到儿子和另一个小朋友因为一个玩具吵起架来,儿子一把抢过玩具,还将小朋友推倒。

这一幕,正好被她看见,她主动上前让儿子去跟对方道歉。

儿子涨红了脸,气鼓鼓地说:“我才不道歉!”

孩子做错了事情,还这么蛮不讲理,这让她非常生气,于是提高嗓门,狠狠地批评了孩子几句。

孩子委屈地哭了起来,那一声“对不起”终究还是没能说出口。

生活中,很多父母批评孩子时,都特别执着于孩子的道歉,孩子却会倔强着,死活不道歉。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反应呢?

这就与今天要和大家聊的“羞耻感”话题有关。

01

羞耻感与内疚感

丹麦心理学家伊尔斯·桑德在《恰如其分的害羞》一书中这样解释羞耻感:

羞耻感是一种社交情绪。

羞耻感是一种觉得自己有某种问题、不被他人所爱的感受。

她指出:短时间的羞耻感是一种健康的反应。

也就是说产生羞耻感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短时间的羞耻感,能够启发孩子反思,并从错误中学到经验教训,完善道德品质。

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内在强烈的羞耻感。

比如前文那个不肯道歉的孩子来说,道歉对他而言,似乎就意味着“我是个糟糕的孩子”。

尤其是当众道歉,需要孩子放下自尊心来争取对方原谅,让他感觉很羞耻。

他在拒绝道歉的同时,也相当于自我防御。

羞耻感强烈的孩子,总是对这些“丢脸”的情景保持着高度的敏感,他需要想方设法地守护自己的自尊心。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真诚、主动地道歉呢?

这里就需要提到内疚感与羞耻感的区别。

内疚感和羞耻感是两种经常会交替出现的情绪,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细微的区别。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在演讲中提到了如何区分这两种感受。

受到羞耻感影响的孩子:“我做了这件事,所以我是个坏人。”

受到内疚感影响的孩子,不是对自己感到难过,而是针对一个特定的行为:“我做了一件坏事。”

这中间的差别,也会导致孩子不同的行为结果。

那些真诚道歉的孩子,恰恰是因为心怀愧疚而更加愿意思考如何弥补行为上的过失,他们反省的重点在于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但是被羞耻感折磨的孩子则不然,他们反省的重点是自己本身,内心被一种无价值感所包围,才会选择用逃避的方式来缓解痛苦。

02

很多大人的批评,让孩子充满了“羞耻感”

一个孩子如果一直觉得“我很坏”“我做什么都不行”,就会形成习惯性的羞耻。

这种念头形成的原因就藏在父母的回应中,比如忽视、羞辱等等。

很多大人的批评也会让孩子充满了“羞耻感”,我们会通过孩子的某个行为,来断定他的动机是坏的,进而否定孩子整个人。

贬低孩子、贴标签:“你有什么用”“废物”“懒/笨/胆小”······

在公众场合教训孩子,不给孩子留面子

翻旧账,反复提及孩子的过失,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

这些父母很清楚羞耻感对孩子的影响,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我们会利用羞耻感来约束他们,通过羞辱孩子,让孩子知耻并期望他们悔改。

然而,孩子很少因此改变。



当孩子被羞耻感围绕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承担责任,而是逃避这个令他无地自容的情境,他们会贬低自己,自我否定,

有的孩子还会对批评声非常敏感,他们将批评当成对他这个人的否定,严重的时候,孩子反而会破罐子破摔,对父母的教育麻木不仁。

新闻故事中,孩子因被父母批评而离家出走、动手反抗甚至跳楼轻生的例子屡见不鲜。

大人感叹这都是因为孩子的脆弱,其实有时候是那些批评缺少分寸,羞辱了孩子,剥夺孩子自尊,孩子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在公交上,一位妈妈不停责骂儿子不认真做作业,孩子急了,就开始顶嘴。

妈妈一气之下,扒光了孩子的衣服,仅留下了他的底裤和袜子,自己下了车。

孩子忍受着车上乘客投来的疑惑目光,沉默地坐到了终点站,顶嘴时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无助和不知所措。

有的家长评论道:“这样做,孩子总能长记吧?”

事实上,孩子因为恐惧而改变,家长因为制服了孩子而感到轻松,都只是一种假象。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羞辱是一种背叛,背叛了孩子们对大人无条件的依恋与信赖。

他们可能会把自己的感受、行为掩藏起来,与父母越来越疏离;

他们可能表面对外界的评价越来越不在乎,内心充满了无助;

他们可能习得这种沟通方式,以牙还牙,反抗父母;

他们可能产生深深的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价值感、存在感……

我们“羞辱”孩子的同时,也在破坏他们“向上”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长记性”的代价未免太大了些。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莉·恩格尔曾说:“在所有情感中,唯有羞耻感会破坏我们对自我的评价,认为自己肮脏丑陋、低人一等、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

好的教育,需要宽严有度,父母总有些时候需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告诉孩子底线和原则,这是教育者的责任。

但是我们最不能做的一件事,就是批评孩子时过多地传递给他们羞耻感。



03

批评孩子的基本前提

看到这,有的父母会说:“这么一说,孩子还说不得了?”

批评是父母离不开的教育方式。

但懂得批评的父母,会不断地做出既有批评又有接纳的反应。

他们引导孩子对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又不断地表达对孩子的支持。

他们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孩子的本性是好的。

用美国亲子教育专家丽贝卡·艾恩的话解释:“你要记住,他是一个有积极动机的好孩子,只不过做了糟糕的选择。

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我是好孩子”的追求,他们身上那些让家长感到不满意的行为是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挑战。

他们只是需要你的帮助和引导,仅此而已。

一旦我们失去耐心,把孩子的行为当成是对我们的挑战,我们就很容易过度地关注糟糕的结果,把教育变成“羞辱”,把错误夸大、妖魔化。

最后呢,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各种教育方法也开始失灵。

所以,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将孩子自身同错误本身隔离开来,多使用一些正面引导的句子,不扣帽子,不贴标签。

比如孩子把杯子打碎了,比起开口就是骂,一句“妈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更能引起孩子的反思。

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是:这件事你做错了,但我相信你还是个好孩子,我爱你。

紧接着,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关注哪里做错了以及如何影响了别人。

比如孩子损坏了哥哥最爱的手办,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哥哥夺走你最喜欢的玩具车,你会不会很难受?

这样的沟通,能唤醒孩子的内疚,进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最后,引导孩子思考:接下来能做些什么来承担责任或者是弥补错误?可以是道歉,可以是自觉地去做一些弥补行动。

如此一来,我们的批评才算得上是“圆满”。

成长过程中,孩子难免会有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错误。

多一点耐心,有一分理解,用温和的提醒、暗示,轻推一把,孩子基本上能够自发去改变。

我们对孩子的爱与包容,给了孩子面对错误的勇气和底气。

千万别用羞辱性的批评,把孩子推到我们的对立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4-10-23 00:31 , Processed in 0.04414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