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天长市,有一座古老的小洋楼,经历风霜雨雪,走过平淡流年,却依旧美轮美奂,于无声处见证了一脉书香的延续和红色基因的传承。
百年前,皖东小城天长来了一个叫张铭的新县长。他主持建造了一座让人们大开眼界的小洋楼。楼体青砖白缝,朱红门窗,就连楼内板木也均为美国进口红松制作。这座中西合璧的小楼不是别墅公馆,也不是衙门大堂。从一开始,它就是座标准的“图书馆”,楼体占地面积338.8平方米,按“藏、借、阅”三段式组合布局。许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就在那年,距此600多里的浙江嘉兴南湖的深处,一只红船荡起的涟漪正一圈圈地扩散。不久以后,图书馆就将成为小城红色风暴的起源地。
图书馆的创始人张铭留美多年,思想开明。他希望图书馆能够“开启民智,传播新知”。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里日后却成了红色基因的集散地、进步思想的传播地、地下工作的联络地,为那些勇敢的“普罗米修斯”们“取得”革命的火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天长图书馆开馆不久,来自上海、南京的革命书籍和新文学报刊就通过公开的渠道走进天长。青年们走进阅览室,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日趋进步。当时,利用图书借阅传播革命成为许多读者不约而同的选择。据记载:革命青年黄让之曾经在天长铜城镇也创办了图书室,秘密搜集《共产党宣言》等供读者传阅;担任过淮南抗日根据地路东行署副专员的周原冰和曾任天长县委书记的梁明伦烈士等早年都是天长图书馆的忠实读者,他们还参与过天长中学的图书管理工作,阅读大量左翼文学作品,并影响带动了一大批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于字里行间、书里书外寻找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
▲1949年,天长县(时为炳辉县)参与渡江战役的运输团在天长图书馆前合影留念
峥嵘岁月里,天长图书馆的曲折经历成为国家民族命运的投影。1937年,抗战爆发,天长县城沦陷,图书馆为日寇盘踞,成了屠杀革命志士的人间魔窟,数以万计的藏书都被付之一炬。青年们走进了田野,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宣传、发动受苦受难的农民,点燃了反抗的烈火。甚至连曾担任过天长图书馆馆长的一位开明士绅也加入了革命队伍。人们扛起了钢枪,战斗在山头、河边、湖荡,向着敌人射出了愤怒的子弹……
1949年,人们终于迎来新中国的诞生,当年5月22日,参加渡江战役的天长县(时为炳辉县)运输团勇士们百战荣归,在劫后余生的天长图书馆小楼前留下了一幅珍贵的历史影像……
历经百年沧桑的天长图书馆风景依旧,让后人得以重温书里的红色传奇……天长人爱书、重书、藏书、护书,风雨百年,初心未改。今天,天长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图书大楼和造型别致的城市书院、书馆、书房,让幸福的人们在这里感悟自然之美,人间挚爱,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作者:李濂)
来源:滁州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