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35|回复: 0
收起左侧

安徽人游安徽·休闲皖中 |令人难忘的“全椒电影院”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4 08:4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2-10-1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安徽滁州
    本帖最后由 嗨滁小编 于 2022-10-11 14:50 编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椒县城新华西路与后街的交叉路口,有一座令全椒人向往的建筑,这就是“全椒电影院”。当时,老百姓娱乐生活十分贫乏,看电影是最普遍的娱乐方式,电影院经常是场内座无虚席、场外人山人海等退票。
    全椒电影院的前身是全椒大戏园。一九五八年底,全椒京剧团解散,大戏园交全椒电影放映队使用。一九六O年,更名为“全椒县影剧院”,有石墙、草顶剧场600平方米,场内安装木质长椅,可容纳600人。使用日本35毫米放映机。
    一九七O年和一九八二年,影剧场进行两次大修和装潢,一九八四年更名为“全椒电影院”。“全椒电影院”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全椒人完全在露天剧场看戏、看电影的历史。
    微信图片_20221011144232.jpg

    电影与全椒人关系密切。
    早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全椒就首次出现无声电影,放的影片是《破镜重圆》《冯玉祥在郑州》等,由全椒人孟楚卿、江中文和朱云鹤操机,在国光楼旁的孔庙后面明伦堂放映,每次观众在百人左右。
    一九五五年元月一日,全椒县成立第一个电影队,编制四人,配置南京生产的长江F(6—54型)放映机和前苏联产的兀1/2四冲程1200瓦发电机;并配置幻灯机、电唱机等附件。放映影片有《钢铁战士》《翠岗红旗》和《赵一曼》等。在县城金家巷大操场、荷花塘广场和部分中小学操场放映。除在县城放映外,电影队还巡回下乡露天放映,每场观众在千人左右。
    与此同时,安徽省文化局也派来省电影放映队第45小队常驻全椒固定放映。一九五六年,安徽省文化局又派来省电影放映队第25小队、第181小队、第182小队、第218小队、第219小队来全椒农村巡回放映,全椒老电影人刘正环先生就是省电影放映队的下派干部。
    一九五六年,全椒把四个电影放映队合并成立电影放映联队,但当时县城和农村均无电影院,只能露天放映。放映影片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智取华山》和《六号门》等。那时候的放映队一行都有好几个人,每次放电影时,放映师傅们都会先选一块大大的空地作为场地,然后在场边竖起两根高高的竹竿,在竹竿之间拉起一块白屏幕,挂上喇叭音箱。
    紧接着,在场地中间的一张桌子上,将放映机支架起来,发电机也随即嗡嗡嗡发出声响,电灯泡亮了,调试镜头,做放映前的准备工作。镜头调好,放上电影胶片然后电影就可以开始放了。
    一九五九年,全椒县成立电影俱乐部。一九六O年,电影俱乐部把“全椒大戏园”更名为“全椒县影剧院”,并购置了两台35毫米移动式电影放映机和国产1103型发电机,开始在全椒县影剧院、工人之家、文化馆礼堂、学校大礼堂等室内放映35毫米影片。
    一九六五年,放映机更新为松花江5501型固定放映机,电源使用民用电。电影院一个。全县有16毫米电影队六个,16毫米放映机六台,拥有35毫米电影放映机两台,10毫米放映机六台,移动发电机七台,放映员二十人。当时,每队年平均放映场次达350—400场,平均每场观众人数约1500人,每队年均收入15000元左右。
    一九六六年,允许放映的影片减少,仅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侦察兵》和八个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龙江颂》《海港》《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还有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另外还有每场必放的《新闻简报》。当那熟悉的革命战斗旋律响起时,当那些熟悉却有些陌生的电影画面出现在眼前时,我便回忆起当年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
    经典老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其骨子里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片中人物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怀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微信图片_20221011144240.jpg
    从一九八O年开始,全县乡、镇小电影院、村办、联户办和个体电影队相继出现,古河、马厂、二郎口、白酒、小集、官渡、章辉先后兴建礼堂为影剧场,安装了折叠椅,每个影剧场都可容纳观众600人以上,均能定点定时放映各种影片。由此,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应运而生。
    一九八四年,成立了县电影公司,把“全椒县影剧院”更名为“全椒电影院”。新电影院盖成了,这绝对在当时是个非常豪华的建筑。电影院门前有很宽敞的场地,两边橱窗里有电影海报。清楚地记得新电影院放映的第一个影片是《少林寺》。那可真真是一票难求呀!排队抢票的人们前呼后拥,大有把卖票窗口挤破的架式。
    后来还似懂非懂地看过《冷酷的心》《巴黎圣母院》《海岸风雷》一类的外国大片。新电影院的落成,是电影迷的我几乎每星期六都去看电影,还订阅了《大众电影》杂志,对朱时茂、牛犇、潘红、张瑜等影星如数家珍。妹妹买了一个小笔记本专门记录电影插曲歌词,口中总不停地哼唱。
    当年,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92个,其中8.75毫米放映单位32个,16毫米放映单位57个,35毫米放映单位3个,放映人员189人。在全县92个电影放映单位中,公办放映单位2个,工作人员51人。全县共有电影放映机110台,全年放映场次约21000场,观众约1500万人次,年放映收入约58万元,影片发行收入约23万元。
    在那个精神消费品相对匮乏的年代,电影院可以说是市民难得的娱乐消遣场所之一。你可能想不到,曾经,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火爆程度,堪比前几年一票难求的春运。在电影成为千家万户百姓密不可分的朋友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披星戴月、跋山涉水为丰富全椒人民文化生活、传播中华文化的电影人。
    他们中有:刘正环、王光祖、王玲、张秀华、傅德龙、李家文、朱永生、沈飞、程锡鼐、方之全、王万金、谢道全、张立生、谢超祥、林竹友、王洪仁、黄光荣……还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为了加强电影放映队伍建设,县委宣传部特意从教育口抽调的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他们是:原实验小学校长杨寿荣、全椒中学教师王同光、实验小学骨干教师章文钧、光东初等,他们把下半生的精力和汗水都献给了全椒的电影事业。
    微信图片_20221011144243.jpg
    一九八五年以后,受录像、电视冲击,影片发行逐年下滑。一九九二年,电影公司停止电影发行业务。一九九四年由电影公司牵头,与各放映单位建立股份联合体,恢复供片,主要是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看电影难问题。一九九七年,由电影公司组织片源,发行“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此后不久,电影放映的上座率极低,县电影公司解体,老电影院也无疾而终。
    令人怀念的老电影院,像一个从小受宠过度的娃娃,虽然成人,但没修成正果。
    时间飞逝,历史翻过新的一页,老电影院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踏着齐膝深的积雪,从凌晨五点排队四小时,如愿以偿买了两张晚上第二场、十点半的彩色影片《红楼梦》电影票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在那物质与娱乐匮乏的岁月里,电影院几乎承载了我们所有的欢声笑语。在这时代的变迁里,全椒老电影院成为几代人的记忆。
    一个时代总会留下一些光影中的故事。如今繁华早已落幕,昔日人潮如织的电影院早已不在。如果不是从老一辈人口中听到,你恐怕很难知道全椒老电影院的故事。时光如梭,转眼就物是人非了。曾经的老电影院和流动乡村的电影放映队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早已经是电视机、手机、互联网和新型豪华电影城了。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看电影就成了老百姓忙碌之后最佳的娱乐方式,虽然那时候的电影不多,但却给那年代的人带去了无限的快乐与回忆。要知道,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甚至连收音机都稀罕的年代,到电影院看电影是多少人的奢求和享受啊!(感谢电影人光东初先生提供资料,部分资料来自《全椒县志》)
    来源:天府散文 作者:江文林全椒县文化和旅游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5-4-28 01:26 , Processed in 0.03671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