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09|回复: 1
收起左侧

[原创] 千古五绝第一的古今畅论,王子居和王维的《相思》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9-21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北京
古人对七绝第一、七律第一津津乐道,并产生了一些争论,不同的人推举了不同的作品,但却没有人举五绝第一。大约因为五绝篇幅太小,难有惊世之作,彼此之间很难拉开差距。
在《唐诗小赏》中,王维的《相思》被列为五绝的前十,但王子居对它的解构只有五百字,因为实在解构不出更多。王维的《相思》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再讲。
王子居在27岁左右也有一首《相思》,它们都是以红豆为诗材的。对王子居的《相思》,我们解构了很长时间,最后才得以发现了它的三重阴阳子母喻。这个比喻很简单,现在看它就摆在那里,很明显,但发现它却是很多次解构才实现的。
在《龙山》一书中,讲过《相思》有14种殊胜。我们先来看它的辞维,也就是它的阴阳子母喻,因为这个比喻是整首诗的基础,这首诗其他的种种美学,都是因为它的隐喻而有的。
而这首诗中的隐喻,除了用点题来明确外,其实它所取的象,本身就组合出了隐喻。

相思
山中(门前)红豆树,河畔(庭内)含羞草。
豆涩草常合,相思双不(未)晓。

这首《相思》用的是仄韵,但它很符合近体格律里平仄相反的规律,上句和下句的平仄犹其是二四字都是相反的。

世界诗歌史上仅有的三重阴阳子母喻

哪怕是在《喻诗浅论》出版后,我们依然没有真正意识到辞维对喻诗的重要性,而是将喻诗的多维归结为象的贯通性,但后来在继续解构一些作品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辞维对象的贯通性的强化作用,有些情况下象之所以具有更强的贯通,是因为辞维对它进行了强化。
作为喻诗学理论的开辟者,王子居自然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喻诗手段,比如《龙山》之中有很多诗句他是通过一句一象(通过形态描写)来实现单句三五维的诗境的,而在《相思》中,王子居则是通过对天地万象的组合(抛开有形描写,而直接用无形无声的描写)来实现多维贯通的诗境的。可以说,王子居通过他的喻诗学和他自己创造的各种匪夷所思的艺术手段,令得中国诗歌更加丰富了起来。
这首小诗的上联“山中红豆树,河畔含羞草”短短十个字,却是三重阴阳相对喻(山对河,树对草,男对女,它们的特点是阳刚对阴柔)和双重子母喻(山河为母体,树草和男女为子体)的合体。它具有纵向的两个子母喻,又同时具有横向的三个阴阳相对喻。山蕴树河蕴草、山养男水养女,是两个子母喻,山与河是阴阳喻、树与草是阴阳喻、男与女是阴阳喻。
刚开始的时候,王子居用的是门前和庭内,这两个词让男女之间的距离变近了,似乎更蕴籍,而门前和庭内的内外关系,也是中国古代阴阳哲学中的一个哲学对,但它们无法兼具阳刚和阴柔的特质,所以这两个象被王子居换成了山和河,而山和河对偶出现,自然就具有了阳刚和阴柔的性,这种相对出现则具有性质意味的对偶用法,其实也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古曲《高山流水》高山沉郁流水轻灵,就是一个音乐上的阳刚和阴柔的相对,而我们现代人对山水之阴阳男女喻的潜意识认知,可能来自于民国时期的民歌《高山青》,其中“姑娘美如水”“少年壮如山”的比喻,因为人尽皆知的原因,会成为我们山水隐喻男女的一个潜意识。而王子居将门庭换成山水,正是有着这种文化源流的考虑。
门庭换成山水,这一联就变成了三重的阴阳子母喻。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比喻,它可能是人类文学史上唯一的一个三重阴阳子母喻。而将比喻运用到如此繁复的程度,却完全不影响诗意,反而将爱情诗写出了千古独到的山水之美,这才是更惊艳的地方。
三重阴阳双重子母喻,看似很简单,却又是天成的神作。中国诗歌史数千年,《诗经》的比兴、《楚辞》的比喻以及《诗经》《楚辞》和唐诗的气象和意象,都是喻诗,但将喻诗创作到双重子母喻这一重天地的,却只有这首《相思》。

在2021年出版的《龙山》一书里,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循环对比喻,因为无论是“山中红豆树”还是“河畔含羞草”,如果换一个不是对偶的语境,它们都无法成为隐喻。它们之所以能成为隐喻,是因为对句的互衬或互义。
这种循环对比喻或者说互义、互衬的概念,其实是从王子居已出版的喻医学类著作中的概念得来的。如果没有山和树的阳刚,那么河和草的阴柔换一个语境就是简单的写景,反过来也亦然,它们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因果关系。这种例子又如“杨柳春烟迷蝶路,落叶秋风失雁行”,如果只有一句,那我们解构隐喻可能就不成立,但两句对偶通过上下句的互义,即便我们不做隐喻的解构,很多读者也能读出隐喻。这种奇妙的关系在喻(即中)医学中有更多例子,我们最开始的时候没有想到我们能在诗歌中见到它。
王子居在诗歌中创造的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打破了我们对因果律的认知,在这种关系里,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它们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圆的循环,当圆没画成的时候,是有起点的,但当圆画成后,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或者说起点即终点,因即是果,因和果、起和终都是一体的。
也许会有读者想到鸡和蛋的千古难题,这样一比较的话也挺有意思。

择材精严、运用天地万象组合出的多维贯通

王子居也有诸多单维诗境抒情绘景的诗作,但他只要一写喻诗,往往富有中华文明中的诸多深厚内涵,如同静水流深,这些超越了诗歌本身的奥妙之处、博大精深之处,是很难察觉的。
事实上,在王子居的《古诗小论》出版之前,我们是解读不了这首《相思》的。因为这首小诗虽小,但它的诗艺却非常高,技术性极强,它是多维的,如首先它是一事双重喻。
他的用字,往往蕴含深意、妙义。他的诗,不光是创立了中国诗歌多维诗境的全新境界,连他用的字词,也往往在他的诗歌中起到多重作用。
比如这极为简单的山中、河畔,这四个看似简单无比的字就起到了多重作用。
首先,山和河是表阴阳的,亦即它暗喻了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温柔,这是它的第一重作用,另外,山和河也表达了男子所处的象和女子所处的象,这是第二重作用,中和畔,则指喻了男子与女子在现实上客观存在的一种难以打破的隔阂(距离),正是这种隔阂的存在,才导致了下联的“豆涩草常合,相思双不晓”。这是这两个词的第三重作用。大多数的咏物诗,往往拘泥于具体的形象特点,而山中、河畔,较之庭中、门前,还扩展了一个原始的、朴素的空间,使得诗意更加丰富,使得这首清丽绝俗的小诗还多了一种开阔,同时王子居将爱情赋予了一种山水的纯净的自然美,将爱情描画成了一幅优美纯净的山水图卷。这是这两个字的第四重作用。另外,王子居取象,往往不受拘泥,如山中、河畔,是所有的山、所有的河,而不拘泥于某山、某河,这种抽象凝练的手法,如他的《龙山》以龙为名,统所有中华之山,从而使得诗意具有了普适性。
这么多的深意,王子居仅用几个象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喻诗里面的“择材精严”,大约表现在几个方面:1.对偶的相对性或相反性,2.所选象在性质上的一致性,3.所选象与意的统一性,4.所运意象在诗意(尤其隐喻)上的互相映衬、互相加强。5.喻诗写出的维度越多,其象与意在象数性理、辞气意喻等层面的统一性就越具多维特点。
五言这种诗体字数少,做到单句多维相对来说更难,《相思》这首诗的上联比较典型地给我们展现了喻诗的一些维度特点。
王子居的诗材,不光是合格、美善,而且他对诗材的要求极高也极为严苛,他不光是“择材精严”,更是“一材多用”,像《相思》一样,他的很多诗作不止是一材多用,并且都达到了更高一层的一象多维的神奇化境。因之他的诗作往往达到了古诗用最少的字所能表达出的最多的意。而最可怕的是,这最多的意是那么地完美和谐,从来没有勉强和拼凑。
所以王子居的诗,往往具有两种殊胜,一种是一象贯多维的用象造境界的殊胜,一种是他的单字的凝练,其一词或一字具备多重作用的殊胜。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喻诗中性的贯通

当我们对喻诗解构得多了,就会越来越感觉性的贯通对喻诗是很重要的,作为基础四维之一,象是最广泛的基础,而性则是高维多维必不可缺的一个基础,如果性不同或不似,那就无法用象进行多维贯通,象可能就进不了多维。
喻学和喻诗一样,各种概念彼此之间充满紧密的联系。性质贯通和组合意象之间,也充满了多维的联系,比如这首诗上联的组合意象。
古人讲唐人气象,其实是整体而言,唐诗中大多数诗是整体组合的气象,单联或单句气象是非常稀有的,数量非常少。
我们讲喻诗的时候只讲单联气象或意象,因而所讲的组合意象也是在单联中实现。而单联的组合意象之所以能够出现,就是因为性的贯通,如果没有性的贯通,单联的组合意象就无法实现或者其基础及逻辑经不住解构。
典型的象的特点其实是它具有明确的性质,或者说它可以被归类为某一种性质。大方的方面比如说春的典型意象、秋的典型意象,这类喻诗如“杨柳春烟迷蝶路,落叶秋风失雁行”截取了一春一秋的典型意象,我们在去年的贴子里讲过,王子居讲唐诗的时候,以王维的《山秋秋暝》为例,《山居秋暝》是整诗组合意象,它对组合意象的运用有三联之多。
喻诗的组合意象之所以超越古来的诗歌,是因为它在语言上更加简洁,更加简洁是因为它尽量的去掉了形容和描写,而只是以象来组合,但它在语言上趋近简洁的极限时,它在诗意上则趋近丰富的极限。它在诗意上趋近丰富的极限的原因其实来源于它语言上的简洁,因为它去掉了形容和描写,因而它在每句七字或五字中所容纳的象变得更多了,而更多的象通过性的贯通,加上拟人及隐喻等辞法,补足乃至超过了形容和描写所能表达的内涵,从而令诗意的丰富也达到了极限,因而喻诗中的组合意象就实现了用语言简洁的极限表达诗意丰富的极限和诗意高维的极限。喻诗的这种以至简洁蕴至丰富,达到诗歌中的极限的笔法,与“大道至简”有些暗合的味道。
当然,在这一联诗里,王子居取材十分讲究,无论是山河还是含羞草、红豆,都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典型的文化象征,这种最典型的象征具有最典型的内涵,王子居组合这种意象成诗,也是这一联能独步千古的根本所在。这种典型的组合,在《唐诗小赏》中讲王维《山居秋暝》时讲到过。
当《古诗小论2》和《王子居诗词:喻诗浅论》中为我们讲出修辞的多维贯通时,我们再看这首《相思》,如果说它有什么特别的技法,无非就是拟人、指喻的运用,可这些修辞古人早就运用了,为什么王子居的《相思》能天人合一呢?因为他的喻学贯通了山水草木的性和人的性,他将山水草木和人的性在人的认知中的共性贯通起来,通过象来表达,于是人蝶两化、天人合一、心象一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4-11-21 19:06 , Processed in 0.0531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