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代王阳明创设的大街 滁州老城的街巷几十条,但最多只可以推算出始建的朝代,没有人能说清建造的具体时间,更说不清是谁主持建造的。但有一个例外,我们不但知道它始建于何时,还知道是谁主持建造的,知道街道的规模。这就是龙池街。它的始创者是王阳明。初建的时候叫新街,也叫马政街。清代的时候太仆寺废,以后就叫做龙池街了。 在滁州老城的西南方,就是现在的西涧路和明光路交叉口那里,原来有一条街,叫龙池街。过去,滁城人出小西门到琅琊山,都要经过那里。那条街和城里的街道不一样,处在山脚下,街东是平地,街西靠山。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说:“山行六七里”,从滁城到琅琊山,正是经过这一带山脚。不过,在宋代,这里还没有街道,还只是山脚下的一条进山大路而已。 那么,什么时候这里有了街道的呢?是明代。具体地说,是从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开始的,是王阳明创意始建的。 王阳明在正德七年(1512年)被任命来滁州任南太仆寺少卿。南太仆寺是朝廷管马政的机构,属于兵部管理。这里的“寺”,不是寺庙的寺,而是皇家的一个机构。它管理江南江北九府三州的养马事情,每年向朝廷供应战马和皇家使用的马。如今在滁州重建的南京太仆寺,基本上是按照原来的图纸修建的。南京太仆寺它不干预滁州地方事务,怎么会兴建街道呢? 原来,王阳明来滁州的时候,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有动乱。正德五年(1510年),四川、河北、江西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特别是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活动范围广,曾经打到凤阳、泗州、南京、南通等地,逼近滁州。南太仆寺感到不安全了,因为它设在城外,靠近山边,周围人烟稀少。虽然地势开阔,便于检验马匹,但是没有城墙防卫,没有军队保护。太平时期没有事情,一旦有了紧急情况,就不安全了。王阳明来滁州,防患于未然,加强南太仆寺的防卫。 防卫的人员哪里来?朝廷不会专门派兵来驻守的,没有先例。滁州虽有滁州卫,有驻军两千人,主要任务是养马,另外就是看管城门、上下水关,领运航道,没有保护南太仆寺的任务。王阳明召集了二百余家军民,安排他们住在附近原来是牧监检点马匹、储存喂马草料苜蓿的的空地,让他们自己盖房,形成一条街。还把他们组织起来,设立总小甲。总小甲的任务,就是维护治安,日夜巡逻,保护南太仆寺。如遇火灾,还要灭火;还要掩埋无人过问的尸首。他们从事农桑生产,自食其力。给他们的好处,就是免除他们的租税。这里是滁州唯一不用交租的地方。这些,是王阳明为预防动乱所作的事先安排。《南京太仆寺志》称赞他“擘画所遗,莫非远虑”。 这些住户形成的一条街,位于龙潭脚下,从南太仆寺东南的牌坊起,向南发展,当时叫做“新街”,也叫“马政街”。后来,这里的居民逐渐增多,到嘉靖年间,发展到了三百多户人家。这就是后来的龙池街,当年滁州城外繁华的一条街。嘉靖乙丑年(1565年),盛汝谦来担任南太仆寺寺卿,在此建乡社,筑仓廒,办社学,招收七八岁到十五岁的子弟读书,这也应该算是官办的学校。孩子们求学,不必跑到城里去了。南太仆寺的官员,不仅关心自己的安全,也关心那里老百姓的教育。 万历十三年(1585年),萧崇业来任南太仆寺卿,为这条街写了一首歌谣,叫做《马政街谣》,描写了这条街的状况: 滁州城之南,五里人民稀。闻说冏诸公,稍稍集氓蚩。近有百数家,茅茨傍山陂。涧田恁力耕,聊以御岁饥。屋后半亩园,只收桃与李。蔬韭满畦内,家醅只管酾。斗米十钱易,粗粝日三炊。草黄输公爨,桑绿免官丝。迨暇游名胜,那畏逢虎罴。纷纷年少者,好乐终不羁。爰立保甲长,皓首皆庞眉。褒衣复博带,动止鲜参差。昕夕赴约所,振铎奉条规。德化日以宣,风俗日以移。普天无横吏,里晗嘤腈摇0偘偮碚?瘢?簿恿荚谧取5?改链蠓颍?菹⑽奕胖??/size] 这是《南滁会景编》里收录的唯一一首关于龙池街(当时叫马政街)的诗歌,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唯一一首关于龙池街的诗歌。它告诉我们,这“百数家”是南太仆寺(“冏”)官员召集而来的。这条街“傍山陂”,和一般的街巷不一样。这里的人“恁力耕”,有桃李后园,自己种菜、酿酒、养蚕,但“免官丝”,不交税。保甲长是“皓首”的老人,宽袍大带,儒雅大方。老百姓早早晚晚摇动着铜钲,按照规定巡逻保卫,这是南太仆寺与他们的约定。这里风俗很好,没有横暴的差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最后,他希望官员们不要扰乱他们安定的生活。 明朝灭亡。南太仆寺不存在了,但是,这里的居民却留了下来。南太仆寺没有了,也就不叫马政街了,改名为龙池街,因为街西的山坡上就是大名鼎鼎的龙池。那是汉代挖铜留下的的石坑,唐代初年废弃了,积水成潭,叫柏子潭。朱元璋在这里弯弓射箭,求雨得雨,当皇帝后在这里建庙封神立碑,非常红火,所以又叫龙池了。 清朝末年,修筑津浦铁路。修铁路需要石渣,主持修路的英国人看中了滁州西边的群山,决定在龙池街以西的地方开山取石,于是修通了一条从车站到石渣山的小铁路,开辟了石渣山采石场。于是,从北方,阜阳、徐州、宿县等地,涌来了许多人,他们成为采石工。住呢?就在龙池街安家了,那里离采石场近。龙池街的两侧,山坡上,平地里,一层又一层盖起了住房,人口密集。龙池街发展成为一片,道路延长到400多米了。 解放后,在原来的南太仆寺近旁,滁州建起了水泥厂。水泥厂所需要的石料,也是取材于石渣山附近。这样,龙池街还住有水泥厂的职工,包括开山取石的员工。龙池街虽然远在城外,靠近山边,却并不清闲。除了铁路上需要的石碴从小铁路运输以外,其它各部门开采的石碴,都要经过龙池街用汽车运出。因为开山取石的部门很多,用量很大,来往车辆很多,龙池街的交通繁忙得很。道路路面不宽,两辆大货车相遇,只能有一辆车退让到稍宽的地方,然后错车。滁城人步行上琅琊山,也常常要经过那里,因为从那里上山,要近许多。 龙池街经过多次翻修。解放初期,曾经用铜矿废弃的铜渣球铺路。由于来往运送石渣的大货车很多,又往往超重,路面经常被压坏,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到处泥泞,人们难以行走。以后,政府多次用石渣修过,但效果都不太好,不久就又是坑坑洼洼的了。1973年,采石场在南面另外修了一条路,还设了栅栏,只让运送石渣的车辆通行。这以后,运送石渣的汽车不从龙池街经过了,那400多米的龙池街道路面铺上了沥青,龙池街的路面才好走。 现在,滁城改造,水泥厂是不在了,龙池街也不在了,那里修成了宽阔的西涧路,绿树掩映。城建部门依据《南京太仆寺志》书上的图式,在原来龙池街附近修建了新的南京太仆寺,恢复明代旧观。那半山坡上绿树掩映的龙池,也重新规划建设,和新建的太仆寺联成一片。 不过,龙池街是无法恢复了。社会安定,新建的南京太仆寺再也不需要民众巡逻保护了。现在的农民,也不需要缴纳农业税了,王阳明当年给龙池街百姓的恩惠,成了我们现在所有农民的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