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83|回复: 0
收起左侧

不要轻易去打扰一个内向的孩子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6-1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安徽
微博有个话题,叫#性格内向的人有多累#?

大概是戳中了痛点,评论区泪崩了:

到哪儿都存在感很低,融入不到圈子里。

想说的话已经到嘴边了,又无奈地咽下去。

太难了,已经由内向变成社恐了......
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压力感扑面而来。
内向的人有多累?
是想想都觉得累!
不知什么时候,内向被赋予了贬义的色彩,成为了孤僻和弱者的代名词。
内向的人,举步维艰,甚至是本身内向的父母,都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内向。
其实对此,权威内向性格研究专家兰妮博士早就概括出内向的人的优点:
具有更强的专注力和观察能力。

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乐于自处。

热爱学习,深入思考,擅长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创作。

情商高,一般态度谦逊,是很好的朋友。

容易养成健康的习惯。
......
美国学者琳达·西尔弗曼经过长达30年来对社会英才的研究也发现:
内向性格的精英人才是外向性格的3倍。
IQ越高的人,内向性格的倾向越强烈。
内向明明是一种优势,孩子之所以活得太累,往往是家长用错了力。
内向的孩子就像一块璞玉,需要精雕细琢,但家长却用锄头大刀阔斧,把孩子伤得体无完肤。
甚至还有的孩子,被不识玉的家长当做一块石头,贬的一文不值。
家有内向儿,最怕来自父母的这三种伤害。

1
每一次贴标签,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最早对“内向”和“外向”进行划分,但他指出:
性格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他们获取的能量不同而已。
很多孩子之所以因为自己内向而自卑,往往是家长先觉得内向不好,这份自卑经家长蔓延给孩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我老家就有一位“含羞草姑娘”,几次路过她家,没来得及吭声,她就害羞的跑回了屋里。
后来去她家串门,才发现女孩是一枚妥妥的学霸,客厅墙上贴满了奖状。
大家纷纷夸赞女孩有出息。
可奶奶却叹了一下气,招呼女孩出来见客。
女孩出来后,就怯生生的站在一旁,奶奶劈头盖脸就一顿指责:

“跟叔叔阿姨打招呼啊!又不会少你块肉。”

“多大了,还这么没礼貌?”

“太内向了,以后有什么出息!”
女孩憋红了脸,头埋得低低的,最后委屈的跑回了房间。
奶奶还在喋喋不休的数落:“成绩好有什么用?闷葫芦似的,迟早是要吃亏的。”
的确,在这个社会中,外向的孩子大多嘴甜,比较吃香。
相比之下,内向就会被“歧视”,被贴上“不合群”、“没出息”等各种不讨喜的标签。
心理学有一种“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后,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
尤其是负面标签,会让孩子禁锢到负面的角色里。
从此,那个女孩的头只会越埋越低,性格越来越沉默内向。

想起有一次聚会,朋友的孩子都活泼开朗,甜甜地问好。
而女儿则有些认生地往我身后躲。
直到大家离去,女儿也不肯说一声“再见”。
看着一声不吭的女儿,再看看人家讨巧的孩子,我觉得脸上挂不住,内心有些窝火。

可静下来想,为什么那么多父母逼孩子打招呼?
看似是为了让孩子懂礼貌,内心深处却是想让别人看到:看,她把孩子教育得多有礼貌!
就像教育家尹建莉老师说过:

“教育中有一种障眼法,当我们以为是为了孩子而执意要他如何如何,其实背后都是为了我们自己。”
家长为了自己面子找台阶,甩锅孩子时,正好无形中给孩子强化了负面标签:“我就是胆小内向,害羞不敢打招呼。”
也许家长只是随口一说,但这些来自父母的评价,却可能以标签的形式,伴随孩子一生。
就像烙在身上的印记,抹不掉,忘不了,想起来就痛。

2
逼孩子外向,是最大的残忍
纪录片《零零后》中的芭学园幼儿园里,有个叫一一的小朋友,她总是喜欢静静地一个人。
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玩耍,身边的笑声,闹声似乎都与她无关。

一一的特立独行很快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开始多次引导一一和别的小朋友玩。
不满3岁的一一,却淡定的说:

“我就喜欢一个人玩”;

“我觉得一个人挺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可是,大家都不能接受她一个人的另类。
连妈妈都来幼儿园,试图让她融入大环境中,但都无功而返。
大家开始着急了,园长问她:
“你什么时候想要好朋友呢?”
“妈妈老了,成了老太太,谁跟你玩啊?”
园长步步紧逼的提问,一一似乎全身的细胞都在抗拒,当被逼到心里墙角,无处可躲,无处可逃时,一一崩溃大哭。

她享受一个人的狂欢,一个人的怡然自得。
可身边所有的人都给了她这样的心理暗示:内向是不好的,没有朋友是不对的。
大人“为你好“的横加干涉,用一一的话来描述就是:

清风不做画,清风乱吹画。

是的,哪怕是以爱的名义逼孩子外向,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改变一个人的天性是何其难,又何其残忍。

心理学家武志红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向人,他也曾为自己内向而苦恼不已。

大二时,他开始努力改变自己的性格,刻意与他人多交流,尝试着风趣幽默。
半年后,他身边的朋友多了起来,就连异性缘也好了起来。
那个郑重认真的他,已经能随时随地对所有人谈笑风生,但往往只是逗笑了别人,却无法愉悦自己。
武志红后来总结说:“外向而幽默的‘我’只存在了四五个月时间。后来我觉得好累,也觉得那个不像是我自己,于是又变了回来。”
社交可以努力尝试,外向开朗可以假装,但内心的抵触与不开心却掩盖不了,强颜欢笑里的苦楚只有自己懂。
内向的人,往往越是人多的地方,越是孤单。
越是外向,越是丢失了自己。

3
可怕的不是内向,而是孤僻
知乎有个问题:爸妈的什么行为会导致孩子内向?
有个回答很戳心:

找他们说话的时候说:“不要讲话了,你知不知道你嘴巴是歪的?”

你笑的时候说:“不要笑了,牙齿很黄,真恶心。”

你撒娇的时候说:“你说话声音怎么这样嗲!”

有时候,还会假装听不见你说话,要么说你好无聊。
直到最后,楼主沉默了,不再说话了,家人又反而不适应了:“诶,你现在怎么变得这么内向了?”
你说呢?
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孤僻,生来就沉默寡言。
内向的背后,是情感需求被忽视,是父母先残忍的伤害了孩子。
于是他便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在外面筑起一道道高墙,把父母隔离在外,拒绝再次受到伤害。
电视剧《想见你》中,陈韵如17岁,本是青春朝阳的年纪,却浑身散发着自卑、孤独、阴郁的气息,同学都离她远远的。
内向的她,走路总低着头,存在感如同空气一般。
悲伤的她,在日记里写下:“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暗淡的那颗星。”

痛苦的她,常常在天台上发泄:“我讨厌这个世界!”
绝望的她,甚至拿着玻璃碴,试图结束自己悲凉而荒芜的一生。
樊登老师说:“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她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
陈韵如孤僻内向的性格是果,她的原生家庭是因,她身上的种种问题都有迹可循。
父亲是个赌徒,欠有一屁股债,重男轻女,还常年不在家。
而母亲是个陪酒女,这种工作让陈韵如更加自卑,由于工作日夜颠倒,她和母亲的沟通几乎为零。
当父母离婚时,都争吵着要弟弟,她更加感觉自己是多余的人。

明明有家,却如同孤儿一般,十几年如一日的被忽视,活的的压抑而卑微。
上学后,她就只能照搬与家人相处的模式。
因为没有人教过她,如何与人相处,结果在一群同学中,她活成了一座孤岛。
这种内向的背后,是孩子与父母情感链接的破裂,是深深的绝望。
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从而陷入更深的自卑与孤独中。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

“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父母认为内向是缺点,孩子就会陷入自卑;
父母认为内向要纠正,孩子就会陷入痛苦;
父母若是情感忽视,孩子就会愈发内向。
在《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书中,讲述了内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核心是:爱和时间。
父母拿出多一点时间陪伴,肯定他,孩子自会成长为你所乐见的模样。
愿每个内向的孩子都能走出误解与偏见,被温柔以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4-11-21 20:19 , Processed in 0.0394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