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滁网社区_滁州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94|回复: 8
收起左侧

[原创] 【塞鸿秋】廿四节气之立夏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6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16:39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0-5-17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安徽合肥
    【塞鸿秋】廿四节气之立夏
              曲:长山正德/李德新
         槐花老树开成串,蔷薇阡陌寻常见。麦油田垄都黄遍,新秧绿野还连片。一朝露水风,百啭泥巢燕,紫藤架上祥云现。
    附曲谱:
    ×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

    参加活动:6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16:39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4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合肥
    浅说瓦梁堰与吴王城

    【文】长山正德/李德新

        瓦梁堰,在今安徽来安雷官境内,和江苏六合新集交界,宣统本《来安县志》记载:“瓦梁堰在今县东南赤山湖”。其实瓦梁堰早期属江苏六合,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吴王城,在六合县瓦梁堰高冈之上,有四壁,即孙权分守屯兵之城也”(卷38真州)。《三国志》:“吴赤乌十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堂邑,即今六合县。涂塘,即瓦梁堰。”堂邑为秦汉时的县,地点在今六合区北、程桥镇南。历史上很长时间内,今来安县东南部的施官、雷官、独山、大英、烟陈、文山等乡镇都曾隶属于六合,《六合志》:“....瓦梁垒,亦曰瓦梁城。在今江苏六合县西五十五里。”瓦梁垒也就是吴王城,也是跟着瓦梁堰取的名。
    那么为什么叫瓦梁堰呢?先看一下什么是瓦梁,梁,是捕鱼的小坝,瓦,是陶土烧制的瓦块,但瓦梁用的瓦与别的瓦型制不同,用法也不同。根据当地村民的描述和他们捡回的瓦梁的残片可以判断,瓦梁用的瓦呈半圆弧形弧长六十公分左右,高七八十公分。当地村民讲,在原来的河底,有许多用瓦对扣的三块瓦深的“瓦井”,井深是三块瓦的高度,约两米左右。每隔一两丈就有一个,连成一条线,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原来,这是古时候捕鱼用的设施,瓦井是插木桩用的,古人在瓦井里插上木桩,连上网片,就成了一道拦河的
    “梁”,这就是瓦梁的由来。之所以用瓦井,是因为河泥软烂,木桩容易被冲垮倒伏,再一个原因就是换插木桩方便。古人选择在这里建个瓦梁,是因为此处是滁河上游各支流唯一的流出口。堰,即是堰塘,这里的堰塘早期只是个在滁河(滁河,原来叫做涂水)渔民用于渔业生产拦鱼的简易网坝,后来由于战争防御的需要,加高加宽了坝埂,成为了有军事用途的堰塘,这就是瓦梁堰。《来安县志》载:“知全椒王巘言:吴堰(即瓦梁堰)众流辐集,群山回环,东西相望,底若大陆;如瓦之口,丸泥可刲也。”有人以“如瓦之口”为据,说是瓦梁堰的来历,是不对的,早在王知县说这话的几千年前,那儿就叫瓦梁堰了,虽然瓦井被修滁河时被掩埋在土埂下面,但终归实物还是在的。
    吴王城,是三国吴王孙权之所始建。据《三国志》:“吴赤乌十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堂邑,即今六合县。涂塘,即瓦梁堰。又今滁州,古曰涂中。”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东吴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变故,继大太子孙登、大将军陆逊相继亡故后,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南鲁党争”事件,结果是新太子孙和被废黜,鲁王孙霸被赐死,一大批的吴国军政精英被处死或流放,孙权十岁的小儿子孙亮被立为太子。此时,孙权已老,太子尚幼,在外有强敌,内无良将的这种形势下,孙吴便选择了强边自保的战略方针。故《名胜志》有云:“汉建阳、全椒、阜陵三县地,孙吴于此置涂塘以限魏兵 。”《来安县志》注:“吴堰,瓦梁堰之别名,以孙吴时始作此堰也。瓦梁城一名吴王城。今其地名姜家渡。”又《吴志》 :“赤乌十三年,遣兵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按:此塘埂在堂邑,即今六合县地。)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赤乌)十三年,……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按:堂邑在今江苏六合县北,乃三国时吴魏分界处。涂塘即瓦梁堰,在六合西,为吴断涂水所筑。)”为了堰塘的安全,吴军还修建了吴王诚屯兵守护。吴王城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建成的。
    吴王城又叫瓦梁城,有人说应该叫做下瓦梁城或东瓦梁城,因为在孙吴之后,五代“南唐于涂水上立清流关见滁州,又立瓦梁堰,为东西瓦梁城。”吴王城是东瓦梁城,清流关就是西瓦梁城。也有人说西瓦梁城暂时还不能确定具体在什么位置,可能在今堰塘村,堰塘村在今雷官镇稍西北地方,本人在探访中发现,在今天的堰塘村,确实有数十亩地的瓦砾废墟,据当地村民介绍,当年集体曾挖取瓦砾当作石子铺路,瓦砾遗址东还有一条叫跑马道的地名,这里是不是真正的西瓦梁城呢?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考察定论。《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十:“瓦梁垒在县(六合县)西五十五里,西北距滁州八十五里 ... 军于石梁,瓦梁城降。明初与元兵相持于瓦梁垒。其处有东西二城。”“其处有东西二城”,据此判断,东西瓦梁城应该相距不远。
    吴王十万大军来到瓦梁堰后,“作涂中东兴塘瓦梁城,塞滁河为洲,障蔽长江,号称北海。”(薛居正《五代史》),当时瓦梁堰大坝约高五丈,上游淹没直至含山昭关,世称“四百里海子”,北海有河道经在今泰山新村处与长江相连,直达石城,是东吴重要的防御工事。但吴王城、瓦梁堰最终也没能守护住东吴孙氏大业,到了孙权孙子孙皓手上,东吴彻底被灭亡,孙皓就是乘船从长江经北海到滁州向晋武帝献的传国玉玺。当时,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
    西晋时期,破瓦梁堰,圩田兴农,其后在南北朝时期,瓦梁城曾被北齐设置瓦梁郡,后被陈朝所废除。(《陈书》:“太建五年北伐,瓦梁城降。”《隋书志》:“六合有后齐置瓦梁郡陈废。”)。直到南唐“周显德三年,南唐何延锡言于其主曰:‘六合西五十五里有堰曰瓦梁,水口、滁河、由河而上数百里巨细骈比,辐辏吴堰,鱼三州氓,海四百里。三州谓滁、和及雄州也。’按:称海子者以此”(据《来安县志》《方舆纪要》《五行志》)。南唐在受到北方军事势力威胁的时候,还是想到了利用堵塞瓦梁堰以阻北兵,“于涂水上立清流关见滁州,又立瓦梁堰,为东西瓦梁城”,并在海子里操练水军。但还是没能逃脱失地灭国的命运。到了宋景德元年,瓦梁堰再次被废除,又被分割成圩田与民耕种至今。四百里海子消失了,在这广袤肥沃的土地上,逐渐兴起了一个个鱼米之乡。
    而瓦梁城作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扼控南北,始终有着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为历来兵家所重视,也发生过多次的重要战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记载:“....夀阳召募以拒陈于是瓦梁。”元明时期的瓦梁垒,亦曰瓦梁城。在今江苏六合县西五十五里。《明史·太祖纪》:“元至正十四年(1354),元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即此。瓦梁垒之战,在明朝建国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战役。近代抗日战斗“雷官之战”,也算是瓦梁垒历史上兵家争战的延续吧。
    吴王城和瓦梁堰,承载着数千年来的地方的厚重历史,值得更深入地去挖掘,包括与之相关的人文等(如伍子胥、专诸、孙皓、等等的典故和传说,也包括一些地方民间传说),以期打造成地方特有的“吴王城文化”和“瓦梁堰文化”。

       作者:李德新(长山正德),滁州地情人文研究会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6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16:39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4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合肥
    浅说瓦梁堰与吴王城

    【文】长山正德/李德新

        瓦梁堰,在今安徽来安雷官境内,和江苏六合新集交界,宣统本《来安县志》记载:“瓦梁堰在今县东南赤山湖”。其实瓦梁堰早期属江苏六合,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吴王城,在六合县瓦梁堰高冈之上,有四壁,即孙权分守屯兵之城也”(卷38真州)。《三国志》:“吴赤乌十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堂邑,即今六合县。涂塘,即瓦梁堰。”堂邑为秦汉时的县,地点在今六合区北、程桥镇南。历史上很长时间内,今来安县东南部的施官、雷官、独山、大英、烟陈、文山等乡镇都曾隶属于六合,《六合志》:“....瓦梁垒,亦曰瓦梁城。在今江苏六合县西五十五里。”瓦梁垒也就是吴王城,也是跟着瓦梁堰取的名。
    那么为什么叫瓦梁堰呢?先看一下什么是瓦梁,梁,是捕鱼的小坝,瓦,是陶土烧制的瓦块,但瓦梁用的瓦与别的瓦型制不同,用法也不同。根据当地村民的描述和他们捡回的瓦梁的残片可以判断,瓦梁用的瓦呈半圆弧形弧长六十公分左右,高七八十公分。当地村民讲,在原来的河底,有许多用瓦对扣的三块瓦深的“瓦井”,井深是三块瓦的高度,约两米左右。每隔一两丈就有一个,连成一条线,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原来,这是古时候捕鱼用的设施,瓦井是插木桩用的,古人在瓦井里插上木桩,连上网片,就成了一道拦河的
    “梁”,这就是瓦梁的由来。之所以用瓦井,是因为河泥软烂,木桩容易被冲垮倒伏,再一个原因就是换插木桩方便。古人选择在这里建个瓦梁,是因为此处是滁河上游各支流唯一的流出口。堰,即是堰塘,这里的堰塘早期只是个在滁河(滁河,原来叫做涂水)渔民用于渔业生产拦鱼的简易网坝,后来由于战争防御的需要,加高加宽了坝埂,成为了有军事用途的堰塘,这就是瓦梁堰。《来安县志》载:“知全椒王巘言:吴堰(即瓦梁堰)众流辐集,群山回环,东西相望,底若大陆;如瓦之口,丸泥可刲也。”有人以“如瓦之口”为据,说是瓦梁堰的来历,是不对的,早在王知县说这话的几千年前,那儿就叫瓦梁堰了,虽然瓦井被修滁河时被掩埋在土埂下面,但终归实物还是在的。
    吴王城,是三国吴王孙权之所始建。据《三国志》:“吴赤乌十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堂邑,即今六合县。涂塘,即瓦梁堰。又今滁州,古曰涂中。”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东吴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变故,继大太子孙登、大将军陆逊相继亡故后,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南鲁党争”事件,结果是新太子孙和被废黜,鲁王孙霸被赐死,一大批的吴国军政精英被处死或流放,孙权十岁的小儿子孙亮被立为太子。此时,孙权已老,太子尚幼,在外有强敌,内无良将的这种形势下,孙吴便选择了强边自保的战略方针。故《名胜志》有云:“汉建阳、全椒、阜陵三县地,孙吴于此置涂塘以限魏兵 。”《来安县志》注:“吴堰,瓦梁堰之别名,以孙吴时始作此堰也。瓦梁城一名吴王城。今其地名姜家渡。”又《吴志》 :“赤乌十三年,遣兵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按:此塘埂在堂邑,即今六合县地。)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赤乌)十三年,……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按:堂邑在今江苏六合县北,乃三国时吴魏分界处。涂塘即瓦梁堰,在六合西,为吴断涂水所筑。)”为了堰塘的安全,吴军还修建了吴王诚屯兵守护。吴王城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建成的。
    吴王城又叫瓦梁城,有人说应该叫做下瓦梁城或东瓦梁城,因为在孙吴之后,五代“南唐于涂水上立清流关见滁州,又立瓦梁堰,为东西瓦梁城。”吴王城是东瓦梁城,清流关就是西瓦梁城。也有人说西瓦梁城暂时还不能确定具体在什么位置,可能在今堰塘村,堰塘村在今雷官镇稍西北地方,本人在探访中发现,在今天的堰塘村,确实有数十亩地的瓦砾废墟,据当地村民介绍,当年集体曾挖取瓦砾当作石子铺路,瓦砾遗址东还有一条叫跑马道的地名,这里是不是真正的西瓦梁城呢?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考察定论。《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十:“瓦梁垒在县(六合县)西五十五里,西北距滁州八十五里 ... 军于石梁,瓦梁城降。明初与元兵相持于瓦梁垒。其处有东西二城。”“其处有东西二城”,据此判断,东西瓦梁城应该相距不远。
    吴王十万大军来到瓦梁堰后,“作涂中东兴塘瓦梁城,塞滁河为洲,障蔽长江,号称北海。”(薛居正《五代史》),当时瓦梁堰大坝约高五丈,上游淹没直至含山昭关,世称“四百里海子”,北海有河道经在今泰山新村处与长江相连,直达石城,是东吴重要的防御工事。但吴王城、瓦梁堰最终也没能守护住东吴孙氏大业,到了孙权孙子孙皓手上,东吴彻底被灭亡,孙皓就是乘船从长江经北海到滁州向晋武帝献的传国玉玺。当时,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
    西晋时期,破瓦梁堰,圩田兴农,其后在南北朝时期,瓦梁城曾被北齐设置瓦梁郡,后被陈朝所废除。(《陈书》:“太建五年北伐,瓦梁城降。”《隋书志》:“六合有后齐置瓦梁郡陈废。”)。直到南唐“周显德三年,南唐何延锡言于其主曰:‘六合西五十五里有堰曰瓦梁,水口、滁河、由河而上数百里巨细骈比,辐辏吴堰,鱼三州氓,海四百里。三州谓滁、和及雄州也。’按:称海子者以此”(据《来安县志》《方舆纪要》《五行志》)。南唐在受到北方军事势力威胁的时候,还是想到了利用堵塞瓦梁堰以阻北兵,“于涂水上立清流关见滁州,又立瓦梁堰,为东西瓦梁城”,并在海子里操练水军。但还是没能逃脱失地灭国的命运。到了宋景德元年,瓦梁堰再次被废除,又被分割成圩田与民耕种至今。四百里海子消失了,在这广袤肥沃的土地上,逐渐兴起了一个个鱼米之乡。
    而瓦梁城作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扼控南北,始终有着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为历来兵家所重视,也发生过多次的重要战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记载:“....夀阳召募以拒陈于是瓦梁。”元明时期的瓦梁垒,亦曰瓦梁城。在今江苏六合县西五十五里。《明史·太祖纪》:“元至正十四年(1354),元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即此。瓦梁垒之战,在明朝建国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战役。近代抗日战斗“雷官之战”,也算是瓦梁垒历史上兵家争战的延续吧。
    吴王城和瓦梁堰,承载着数千年来的地方的厚重历史,值得更深入地去挖掘,包括与之相关的人文等(如伍子胥、专诸、孙皓、等等的典故和传说,也包括一些地方民间传说),以期打造成地方特有的“吴王城文化”和“瓦梁堰文化”。

       作者:李德新(长山正德),滁州地情人文研究会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6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16:39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合肥
    【塞鸿秋】廿四节气之小满

              曲:长山正德/李德新

          麦秋收个黄金甸,稻秧插个青田遍。薰衣开个花山绚,荷尖挑个蜻蜓倦。

    南风热浪生,栀子馨香串,瓜农摇起芭蕉扇。

    附曲谱:

    ×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

    ×平×仄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

    点评

    好诗作。  发表于 2021-6-18 16: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6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16:39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滁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6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16:39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滁州
    【双调·水仙子】端午祭屈原
       曲:长山正德/李德新
         千年旧事付长河,一捧沉沙在汨罗。几声太息回山岳,来同风作歌,问苍天、怎个消磨。杯光暗,醉客多,谁辨清浊。
    附曲谱:×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厶平△。×平×仄平平去△,平平×厶平(上)△,仄平平、×仄平平△。×平厶,×仄平(上)△,×仄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6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16:39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1-6-18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六安
    【五律】应邀参会有寄宫开理兄
        长山正德/李德新
    应约滁州会,再逢开理兄。
    人同时忽瘦,名共老来轻。
    逐志心常虑,雕文力所行。
    修禅多不语。大道几无声。
    注:2021年6月18日,应邀参加滁州散文家庆祝建党百年散文创作推进会,再遇宫开理主席有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6

    组织活动: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16:39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滁州
    071【七律】古梅亭怀古
         长山正德/李德新
    又谒芳亭又谒梅,长于此处久徘徊。
    名扬天下千年盛,树赖欧公一手栽。
    破蕊散香心外去,横枝有魄雪中回。
    醉翁最是滁州幸,我为曾经屡举杯。
    注:【古梅亭】醉翁亭院内,四面起脊歇山小轩,亭前有千年欧梅,传为欧阳修手植。古梅亭,系明嘉靖年间滁州判官张明道特意为赏梅而建,原名"梅瑞堂"。
    正德撰联古梅亭:
    古梅千古亭千古,
    香蕊暗香影暗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嗨滁网 ( 皖B2-20180001 )

    GMT+8, 2024-11-21 18:58 , Processed in 0.193914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