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早女儿要上美术课,怕她会磨蹭,我便早早喊她起床。
起初,她把脸蒙在被子里不理我,后来勉强坐起来,却呆坐着不动。我催她穿衣服,二十分钟后,她还是一副懒散的样子。
“妈妈,帮帮我!”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有点着急,一听这话更生气,她明明会穿,却还要别人服务。
“我不会!”,女儿一边说一边重新躺下。
“你怎么回事?”我压制住怒火,把衣服拿给她。
她却一把打掉衣服,开始哭闹起来。
我的耐心快被磨光,直接把她抱到客厅,让她赶紧穿好。可女儿非但不配合,还举起一个玩具,做出要扔出去的样子向我示威。
看着女儿挑战似的神情,我的怒火再也压制不住,狠狠的盯着她说:
你动手试试?
她昂起头,丝毫没有退缩,就这么和我对峙着。
我看到她小小的脸上还挂着泪水,看似倔强的眼睛里满是惊恐,我的心像被扎了一下。
我软下声来说:妈妈不会打你的。
她哇一声哭了,扑过来紧紧抱着我。
抱着孩子柔软的小身体,我忽然发现,我的行为是这么可笑。我像一只斗鸡,和孩子寸步不让的僵持了一个小时,只希望她能乖乖服从我。
我一直自诩温和有理,可真到了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仍然企图用气势压倒孩子。
我在怒火中忘记了最初的目的,孩子看着发怒的妈妈恐惧不已。
这场亲子的战争里,没有人是赢家。
2
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行为正确。如果孩子拒不配合,我们又不想妥协,就很容易和孩子较劲。
可是我们僵持越久,情绪就崩的越紧,最终只能激化矛盾,无止境的消耗下去。
看过一个视频。
晚上九点半,视频中的男孩还在玩平板。起初,爸爸提醒孩子该睡觉了,但是孩子还想继续玩。
看到孩子不听话,爸爸变了脸色,他问孩子:那你还要看多久?
孩子表示想玩十分钟,爸爸果断拒绝了。
不理会孩子正在闹情绪,爸爸强行收走了平板。孩子情绪爆发,直接躺到地板上大哭大闹。
面对情绪失控的孩子,爸爸开始较劲,既然孩子要玩,那就不许睡了。
漫长的较量中,孩子每次迷迷糊糊的睡着,爸爸都会执着的叫醒他。
几次被叫醒后,困到极点的孩子趴在沙发上痛哭起来。
此时已经是凌晨了,爸爸陷入了和孩子较劲的困局中,孩子没能想他期望的那样早睡,最终黑着眼圈,情绪崩溃。
这位爸爸说,我就是要困他一晚上,让他明白睡觉有多重要。
可是,且不说3岁孩子根本不具备这个认知,他们连情绪都无法控制,只会在僵持中越发崩溃。
研究显示,孩子出生时就懂得表达情绪,但是理智系统却要到二十几岁才发育成熟。
因此孩子不被满足时,他们会大发脾气,他们无法处理激烈的情绪,只能用发脾气表达自己的沮丧。 此时,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和孩子僵持,孩子失去了情感的支持,他们很难自己从情绪中恢复,这时候我们说什么都是白费力气。
孩子也许在我们的强压下安静下来,但是他们的情绪没有得到安抚。时间长了,孩子受伤的地方没有痊愈,某个节点仍然会爆发。
父母和孩子较量,还会破坏亲子间的情感联结。
孩子天生需要爱和安全感,和父母的对峙中,他们感受不到爱,我们僵硬的态度和汹涌的怒火都会让孩子感到害怕。
这个时候,请不要因为坏情绪,就把孩子隔绝在外。
孩子只有感受到爱,他们才能放松,情绪也会慢慢恢复平衡。在此之前,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足够的支撑。
3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做正确的事,但是我们更希望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是对的,而不仅仅是因为害怕。
父母和孩子较劲,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激化矛盾。如果察觉到和孩子陷入了僵持,不妨这样做
邓超饰演的父亲在《银河补习班》中说,“每个孩子身上都装着神奇的感受器,能感受到大人是不是真的爱他。”
当我催女儿的时候,我担心迟到让老师印象不好,我嫌弃她总是耽误时间。
也许她感受到了我的急促,潜意识中让她认为我急着把她送走,她才不愿意配合 我。
控制情绪不是孩子的责任,它是父母要做的事情。不妨放下焦虑,主动缓解紧张的气氛,用拥抱让孩子放松下来,用倾听感受孩子的情绪。
当我们愿意“看见”孩子的感受,孩子才会“听见”我们说的话。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你是否会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
辩手陈铭说,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一方花园,养料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成长。
深以为然,我们和孩子的冲突,很多源自头脑中的焦虑。我们总希望用自己的经验让孩子少走些弯路,少遇些挫折。
可是我们终究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与其生硬的让孩子像自己靠拢,不如走进孩子的世界。
相信孩子有内在成长的需求,给他爱和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体验,那么,孩子终将成长为他希望的样子。
4
养育是条漫长的路,因为爱和期待,免不了产生冲突,我们也无法保证情绪永远平和。
有多少人在情绪失控后,面对孩子天真的笑脸,陷入深深的自责。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包容比我们想象中更大,他们会用纯真的爱,接纳父母一时的不完美。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被深深的打动。
演播厅内,妈妈们要给孩子打分。
妈妈眼中,孩子总有很多的缺点,挑食,不听话,惹自己生气。她们给孩子7分,8分,甚至不及格。
这群孩子眼中的妈妈什么样呢? “我喜欢她的拥抱。”
“我喜欢她亲亲我。”
“她的头发很漂亮。”
孩子们一致给妈妈打了10分,一位小朋友更是要打一万分。
孩子的心中,妈妈都是完美的,是他们无条件最爱,最信任的人。
即使我们批评他,他也仍然想要靠近,这个世上唯一不会因为我们的冷淡而离开的人。
可我们对孩子的爱,却多了些权衡。我们希望给孩子自由,又怕孩子失去界限,希望给孩子很多的爱,又怕孩子恃宠而骄。
我们在摇摆中,无意的和孩子开始了较量。可当我们寸步不让,固守在孩子的对立面,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那颗爱我们的心。
心理学者李雪说,向内的爱灌注满了,才会向外流出。
放下固执,以一颗谦卑的心走进孩子的世界,当我们和孩子紧密的连在一起,我们才能感受和接纳彼此的需要。
亲子间,永远不需要证明谁比谁更厉害,如果有共赢的方法,那一定是出于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