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安徽教师考编中古音乐史6 明清音乐(上)
第一节 明清音乐概述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1636年皇太极即位,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起义占领北京,明重振皇帝自杀,明灭。这一年,清军入关,后逐步统一全国。
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所以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明代对民间小曲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私人手机,编辑,刊刻小曲成风,如冯梦龙编辑的《山歌》,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等。
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队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尤为重要。
明清时期歌舞音乐在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 )月,苗族的芦笙舞等。
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明初四大声腔有海盐,余姚,戈阳昆山诸腔,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发展,这种高亢,好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经久不衰。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
与此同时,在文人掌握的传统艺术——古琴的领域内,万历间与山派的继任者徐上瀛发表了音乐没学论著《( )山琴况》,吧宋元以来对意境,情趣,韵味的追求,提到新的高度,队清代琴曲遗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律学研究方面,朱载( )在万历年十二年(1584)所著的《律学新说》(后编入所编《乐律全书》中已经记载了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曲艺与说唱音乐
一、弹词
也叫“南词”。明清两代流行的曲艺形式。弹词在嘉靖,万历时已在南北各地演唱,大约自乾隆年间弹词流行的地球已逐渐缩小于江苏,浙江等江南一带,而北方的词话弹唱发展为词鼓形式。
弹词乐器多数以三弦,琵琶或月琴为主,自弹自唱,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绍兴平湖调等,曲调,唱腔各自不同,均用当地方言说唱,弹词吸收了吴歌曲调,缠绵婉转。
弹词的文字,包括说白和唱词两部分,前者为散体,后者以七言韵文为主,穿插以三言句,这种格式在先秦荀子的《成相篇》中就可看到,极为古老。
著名弹词艺人有陈遇乾,马如飞,俞秀山等。弹词著名的作品有《再生缘》《珍珠塔》《三关姻缘》等。
二、鼓词
一般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去已形成。其与宋代鼓子词,唱赚有直接渊源关系。清代初年以后鼓词演唱相当兴盛。北方古瓷主要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辽宁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南方主要有江苏的扬州鼓词,浙江的温州鼓词等。
北方鼓词有两种演唱形式: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主要流行在农村,以说唱中篇鼓书为主,也有一些短的段儿书;取词采取上下句反复的词赞体,曲调比较质朴。另一种
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的,称为“三弦书”或“弦子书”,农村和城市都有流传。
三、牌子曲
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它是继承宋元南北散曲的遗书成就并不断吸取名清民歌小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牌子曲有小曲与大曲之分。小曲为一般民间小调,通常只用作套曲中的曲牌,而不作单独演唱之曲目,大曲除结构长大外,音调通常比较婉转,拖腔也比较多,可以单独用来演唱一段故事,或以他为主构成套取形式。
其演唱方式,以一人独唱较多,亦有数人合唱或递唱的,常用乐器有琵琶,筝,弦子,月琴。笙,笛,鼓,板等。
清代乾隆左右,牌子曲进一步发展,形式不同流派,,如“扬州清曲”,“湖南丝弦”,“四川清音”,“单弦牌子曲”,“榆林小曲”,“广西文( )”等,此时气派运用越来越丰富,并在结构上普遍采取“夹牌子套曲”形式。
四、道情
是渔鼓的前身又名“黄冠体”(可能指道人的装束),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演唱的歌曲,即道曲。宋代吼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用渔鼓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道情中的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名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摆放并在陕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棒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
最初的道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
五、琴书
明清时曲艺的一种。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均用当地方言。主要流派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北京琴书等。
第二章 明清音乐(中)
戏曲音乐
一、传奇剧
宋元南戏发展到明代称为“传奇”。元末明初,南戏吸收了杂剧等艺术形式与曲牌,加以融合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态。并在成套曲牌连接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律,从而确立的一种曲牌体的戏曲体制。传奇剧影响较大的声腔有“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其中队后来影响较大的是“戈阳腔”和“昆山腔”。
二、南曲“四大声腔”(明代“四大声腔”)
原名之举,南戏逐步兴盛,它兼容并蓄,形成以南曲为( )并坚守北曲的唱腔结构。南戏在流传中融合各地民间音调及结合当地方言,形成不同的声腔体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海盐腔是南曲形成较早的声腔,在昆山腔兴起之前,一度曾经是南曲主要声腔。它为曲牌联套结构,,演唱用鼓,板,锣等打击乐器而不用管弦。明万历后地位被昆腔取代而至绝响。
余姚一带。其形成式亦为曲联体结构,演唱不用管弦只用鼓板,具有通俗活泼的演出特点。
戈阳腔为高腔类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起于江西戈阳。其唱腔中运用帮腔与滚调构成其特色。戈阳腔在各地流传中派生出诸种声腔,称“高腔”。
昆山腔又名“昆腔”“昆曲”,是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高,影响广的南戏(南曲)声腔。它在元末明初已经形成,其产生大致有两个阶段:1、元末南戏流传昆山地区,与当地语言及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改进而产生了昆山腔;2、至明嘉靖年间久居昆山地区的魏良辅(1522~1572)集张野塘等民间艺术家之力,在原昆山腔基础上总结与汲取北曲艺术成就以及南曲诸腔长处,前后经历十年,总结出一整套唱曲理论,建立了委婉细腻,号称“水磨调”的昆腔体系。噶歌喉的昆山腔,熔南北区于一炉,其演唱将就咬字发音,节奏上板式变化多样化,运腔上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形成“轻音若丝”的唱腔风格。伴奏上发展称谓笛为主,箫,管,笙,琵琶,月琴,鼓板等乐器共建的乐队形式。
自梁辰鱼创作《浣纱记》之后,昆山腔便居诸腔之首位,迅速流传。昆腔自明中叶让到清初,产生众多音乐作家与作品,其中以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尤为著名。
三、“乱弹”声腔系统的发展。
“乱弹”,即花部,是队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皮黄腔,罗罗腔,二黄调等声腔的统称。
四、“乱弹”的兴起与“花”、“雅”之争。
花雅之争是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
随着地方戏曲的繁荣,兴起,乾隆年间,戏坛上出现“雅部”(昆曲)与“花部”(昆曲之外的地方戏曲)的相对峙局面。这场花雅之争持续有半个多世纪,大致有三次较大的交锋。
一是乾隆初年,京腔与昆曲抗衡,京腔“六大名班”一度压倒昆曲。后京腔被引进宫廷予以“规范”称谓御用声腔,对抗遂小时。
二是乾隆四十四年川籍秦腔演员魏长生进京,歌楼一盛,使昆京相形见拙。清政府以行政命令强行禁演,勒令秦腔艺人改习昆戈。魏长生被迫南下扬州苏州,反而唱红,扩大了秦腔的影响。
三是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气候四大徽班进京称盛,与雅部争胜,虽然清政府又发禁令,但不再奏效,徽班兼习汉调之长。又融汇二黄,西皮及昆、秦诸腔,向京剧演变,为最后取代昆曲独尊地位奠定了基础。
五、“联曲体”与“板腔体”
从戏剧音乐的结构形式来分,我国戏剧可分为曲牌联套结构和板式变化结构两大基本形式。前者又称谓“联曲体”,后者又称谓“板腔体”。
所谓“联曲体”,是吧许多音乐曲按照一定的宫调类别和对排列次序组织起来变成整套的乐曲,通过曲牌的更迭来凸显旋律的变化,属于多曲体结构形式。
而“板腔体”则以一首乐曲为基础,运用何种节拍形式(即板式),将这首乐曲作种种不同的变( )发展,属于单曲体结构形式。板式音乐可以灵活地运用原板(二四拍)、慢板(四四拍)、流水(一四拍)、二六、散板、导板、摇板等多种节拍形式,能够充分发挥节奏变化的戏剧性功能,梆子腔是一种形成最早,最典型的板腔体结构形式。
六、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吸取声腔系统的总成。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谓秦腔即西秦腔。特点为唱腔高亢集约,以木梆击节。
清初,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与当地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乃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七、皮黄腔
皮黄腔是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合称。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强调的剧种均属此系。忧郁收到各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皮黄腔何种剧种在音乐上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在于不论西皮还是二黄,在词格上都沿用七言和十言的对偶句式,并都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关于西皮,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起源于秦腔;二黄,一般认为产生于安徽,昆曲( )腔,高拨子演变而成。
清初时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属于皮黄腔系的全国20多个剧种,如徽剧,汉剧,京剧,粤剧,湘剧等等,京剧在皮黄流中流传最广,因此“皮黄”有时也专指京剧。
八,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剧剧种,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道光,咸丰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婚娶,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句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而成。声腔主要以二黄,西皮为主,行当大体完备,并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的初期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鼎盛时期又有梅兰芳,向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黄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杂家》《打金枝》《拾玉镯》《搜孤救孤》《秦香莲》《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折子戏,本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九、明清的戏剧文献
明清的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后期,出现了徐渭的《南词叙录》,王骥德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 )佳的《远山堂曲品》、李渔的《闲情偶要》等著作。对前人的创作和演出时间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系统的总结,李渔的戏曲理论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他较多的接受了王骥德的影响和启发,但也表现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是明清戏曲理论种的重要代表。(师出教育,我们用心培训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