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71 九月游琅琊山 文征明 长洲人,待诏 得闲不到山中乐,应枉天公与清福。到滁不到琅琊山,归去何凭作公牍。我于此地虽屡游,绝境十难穷五六。况此闲来不久留,能辞更展登临目?同行喜是旧相从,景色不妨秋自肃。朝晨驱马望西南,蓊郁虽无青可掬。由来在意不在景,况我为山非为木。供茶随处识山僧,挈榼先期遣童仆。始寻六一上溪亭,回指琅琊转山麓。盘游不足更穷源,僻往忻然发幽伏。一带寒泉漫石流,石多偃蹇泉回洑。摄衣散踏泉上石,足下泠泠响琴筑。山中至胜尚有此,向来所得惟岩谷。游山无穷如读书,愈索愈奇何虑熟。山灵虽静不厌乐,一百番来未为渎。斯言不是好游嬉,人不常闲景难复。当年感慨此题诗,回首狂言犹在腹。醉翁不是旧时亭,帝迹流为梵王屋。三四年来更不堪,小亭亦圮居(城)[沉]陆。惟余石上文千首,一半崩磨不能读。不辞诗句继前题,太息变更何甚速。敢因屡至等闲看,只恐重来更非宿。 (注:《南滁会景编》载此诗题为《九月廿日重游》;这之前另有一首《九日游琅琊》:“寒鞠经秋处处花,青山仍是有琅琊。登山看菊兼多伴,莫叹重阳不在家。”) 【译文】 九月游琅琊山 文征明 长洲人,待诏 有了空闲如果不到山中取乐,那应该是辜负了天公赐予的清福。到了滁州如果不到琅琊山,回去凭什么办理公务?此地我虽然多次来游,美好的景色难以穷尽,我只到了十分之五六的地方。何况这次休闲来这里,不会久留,怎能拒绝登山放眼看美景?高兴的是,同行的人是老朋友,虽然是秋天,景色萧索也无妨。早晨骑马向西南出发,虽然没有郁郁葱葱,满山依旧青色,尚可握在手中。游山一向在心情不在景物,何况我为看山来,不是为了看树木。饮用供应的茶水,我们认识了山中的僧人,他提前派遣童仆手提茶壶来。一开始,我们登上溪边亭子寻找六一翁,接着奔向琅琊山,在山脚盘旋。盘旋山路还不够尽兴,又去寻找泉水的源头,高高兴兴地到偏僻的山中探求幽境。一条寒泉漫过青石在流淌,溪涧里有许多石块蹲伏,泉水回旋激荡。我提起衣裳踏上泉水中的石块,脚下泉水发出琴筑一样的泠泠声。山中最美的地方竟然还有这里,原先看到的只有山谷。游山赏景无穷尽,就像读书一样,越读越探索越奇妙,哪里要担心是熟读过的文章。山神虽然喜欢安静,却也不讨厌欢乐,即使我来了一百次,他也不烦琐。这句话不是说我贪恋嬉戏,人如果不常有闲暇出游,美好的景色难以再看见。当年感慨这个题诗,回首想想,那个狂言还在腹中。醉翁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子,皇帝的遗迹变成了寺庙。这三四年来更糟糕,小亭亦倒塌消失,不为人知。只在石崖上留下千首诗文,还有一半磨灭不能读。不拒绝再写诗句继续说以前的话题,叹息变更多么迅速。怎敢因为多次来到这里,就把它看得很平常?只恐下次再来更不是以往的模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