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12 谒阳明王先生祠祭文 戴瑞卿 夫滁之有先生祠旧矣。先生崛起在吴越,则家世流源之所始也;勋伐在粤楚,则深仁厚泽之所留也,祠之宜矣。乃滁无汤沐之踪,劻勷之绩,而且祠之奉之,(奉)[春]秋俎豆不辍,此曷以故? 余考先生当正德间以铨部郎出领南冏少卿,爱滁山水,阐揭良知,发明圣学。而环桥之间,相与听说奥义,云集而景从。至于定社稷,铭鼎彝,声施烂然,而真橐真钥实惟滁始。击良知而思先生,不犹钦吾道而思孔孟耶?惟是后来者闻风兴起,欲见先生而不可得,则相与凭高托丽,营室构堂,俨像其中,讲求遗论。迨今乡阜绅掖,游斯乐斯,与仕宦而过斯者,靡弗歌采芹,咏伐木,如登龙门,如赴仙舟,非此良知之感召然与? 庚戌之岁,余以官至滁,始得谒先生之祠,继而闻先生之绪余于滁士大夫。因以自牧牧民,蕲不失良知作用,安知先生不式灵余小子哉? 聊备酒浆,肃荐明禋,傥鉴先裔,来假来歆。 【译文】 谒阳明王先生祠祭文 戴瑞卿 滁州很早就有阳明先生祠了。先生诞生在吴越,那是家世流源的发祥地;建立功勋在粤楚,那是留下深厚仁泽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为他建祠是应该的。可是,滁州没有他封邑的遗址,没有他辅佐操劳的业绩,还建祠侍奉他,春季秋季祭祀不曾中断,这是什么缘故? 我查先生在正德年间以铨部郎出,任南太仆寺少卿(注:为1511年),喜爱滁州山水,阐发良知之学,使圣人学说发扬光大。环绕龙潭桥一带,大家共同听他讲深奥的学问,像云一样聚集,像影子一样跟随。后来他安定社稷,功绩铭刻在大鼎之上,名声散布,光辉灿烂,而真正的鼓风机一样的本源,实际是从滁州开始的。接触良知之学就会思念先生,不就像敬佩我们的儒家学说,因而思念孔孟一样吗?只是后来者闻风而起,想见先生而不可能,就共同营造高大华丽的殿堂,在里面恭敬地安放先生画像,宣讲研究圣人留下来的学说。现如今,乡里士大夫在这里游玩,在这里快乐;那些来这里拜访的官员,没有不歌咏《采芹》赞叹求学,吟唱《伐木》颂扬友情,如登龙门,如乘仙舟,这不是良知感召才这样的吗? 庚戌年(1610年),我到滁州为官,才能够拜见先生的祠堂,继而在滁州士大夫那里听到先生的轶事。因而我以此自我修养,治理百姓,祈求不失良知的作用,怎么知道先生不是在用威灵显示给我这个小子呢? 姑且准备酒浆,恭敬地祭享先生,如果前辈看到,请来这里,请来享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