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69(接67) 无量庵记 明 张鼎思 南太仆丞 滁州的西南方有一座庵,面对大丰山,右靠清流河,也是滁州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年秋天,长老昱通过我的同年余世用书信联系,到我官衙中来拜访我。后来我与同僚南太仆寺卿长泰人唐公、聊城人王公,一同前往登清流关,傍晚归来到他那里拜访。看见那里月色如水,松树梧桐树的树影像水藻一样洒落在地上,仅此而已。 今年夏天,我又与泾阳人胡公游览美景拜访那里。远远望去,大门外行人车马络绎不绝,僧众聚集,赶来的人如有所求,离去的人如有所得。进入庵内,取水的人如同有人追逐,烧火的人如同有人催促。而长老昱亲自带领几个僧人,黑衣黑帽,捧着茶送给香客饮用。喝茶的人穿着鲜明整洁,而不觉得此时已经是大暑天了,也不知道自己疲劳了。我问喝茶的人往哪里去,从哪里来,他们说:“我们是云游的僧人。渡过长江向南,就是普陀山;渡过长江向北,就是少林寺,五台山,都要经过这里。那做官乘车出差的,做生意贩运货物的,办事情而到处奔走的,渡过长江向南,各有去向,留都南京是他们的最大去处;渡过浦口向北,也各有去向,京师北京是他们最大的去处,也都要经过这里。所以,在这里喝茶的人很多啊。” 我与胡公怅然失意,悲叹他们往来不定还高高兴兴,有一处喝茶也感到快乐。长老昱站起来说道:“这座庵旧名茶庵,标明了它的其实际情况。它的名叫茶,那是喝茶的客人命名的。我以为用这个名字对我们佛法不恰当,请您更改它。”我与胡公商量,说:“更名为‘无量’,可以吗?齐国的黔敖在灾荒的时候施舍食物,洛阳孝子雍伯在山中守孝时,取井水做成饮料供应来往的客人,他们救济的仁心深厚啊,然而他们不能常常做。一杯茶的需要,那是很微小的,却可以取之不尽,那他的支出就是无量的。烈日如火烧,长途跋涉路途很遥远,张开衣襟成帷幕,挥洒汗珠变雨水,当这个时候,即使是善于鉴别茶水的刑部伺郎刘伯刍、茶圣陆羽,也一定不会因为不是南零、湖州顾渚的水而吐出来不喝的,那么,它的惠及是无量的。佛教的学说,那深奥的我不能知晓,那浅显的大约是以慈悲为怀,方便为法。一杯茶虽然微小,而它方便众人也广大了。所以,它的贡献是无量的,它的惠及是无量的,它造福于人也是无量的。信佛的人目的在于救助别人,不是为了利己。因果的学说,实际是佛教教育众人的学说,所以造福于人也无量,和世人结缘也无量。如此,命名这座庵为‘无量’,不也可以吗?” 胡公说:“过去赵州的禅师对来受教的人,只说饮茶,其他没有说什么,大约是让他们自己领悟。如今来往经过这里的僧人很多啊,其中有人因为这茶而领悟的,难道还少吗?那借饮茶传播如来佛法,应当又无量了。”我拱手为礼,说:“先生的话,是我没有想到的啊。”上人昱急忙起身,请求写下来。我说:“我的话芜杂不值得记,先生的一句话意义深远啊,不可以不写下来。”于是晚上住在那里。 上人昱是交河人,姓□氏,聪慧而有才能,准备开拓殿堂屋宇,建藏经阁,用来藏藏经。已经开始动工了,还没有落成,所以不记。[他从交河来到这个庵住下,是在万历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