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8月 于 2017-11-27 10:26 编辑
近日,滁州市在新建的南京太仆寺景区西南侧发掘出柏子潭遗址,且与古代的一些记载相符。 柏子潭又称柏子龙潭,滁州十二景中又称柏子灵湫。相传最早为唐代采铜留下的矿坑,以后山泉流注,积水为潭。因含矿质,潭深水黑,又常有不明物翻腾搅动,人们即传为神龙藏身之处,故名之曰龙潭。明万历《滁阳志》记载:北宋“乾德四年(966年),知州高保绪建祠,绘五龙像。元丰二年(1079年),郡守吕希道奏请赐今额。大观二年(1108),祈雨应,五龙神各封王爵。元因之”。 可见,柏子潭在北宋初年已很有名气,祈雨灵验,建有五龙祠,并有了官方的祭祀活动。从宋代至民国,每年六月初六,滁人都前往祭祀。欧阳修知滁时,曾作《柏子坑赛龙》,记其胜景。这个赛龙,并非龙舟竞渡,而是祭祀龙王。 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率义军驻扎滁州,正值大旱,朱元璋亲挽雕弓,向潭中射箭三支,祭祷“神龙”,请三日后雨,至时果然大雨。这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吉兆,加之他农民出身,关念民生,以致于以后数十年中,对此潭始终念念不忘,十分重视。明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遣秦府右傅文厚吉以御撰文《至柏子潭前致祭》;九年“敕有司建祠”;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朱元璋再次下诏,在柏子潭前建亭,亭内安放御制的“柏子潭神龙效灵碑”;十九年又安排工部主事前来疏浚和护砌龙潭,并在潭周围建楼,规模宏远。明永樂四年(一四〇六)六月五日,滁州知州陳璉偕僚屬前往柏子潭預備六月六日祭祀事宜,遊覽柏子潭,作《柏子潭記》,对以上历史所记甚详。据其记载所见:“潭四方砌以巨石,东西六十尺,南北如之。”“潭中央石柱一出水可高五六尺,刻云气承珠状,工极精致。” 陳璉,字廷器,廣東東莞人,永樂年间曾任滁州知州,主政多年,多有善政。所到一地,必修方志。享年八十五。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此亦作有《龙潭夜坐》的诗作,十分优美。诗云: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到清康熙年间,“潭上之楼久废,止存遗址及龙王庙三楹。”(康熙《滁州志·卷十八》) 至现代,1936年4月,著名散文家方令孺女士偕徐悲鸿、盛成等一道游琅琊山,犹见“龙潭在一块低洼的大壑里,里面有方形的墙基,象一座废墟的四方城。潭底地更低,从前这里有一潭黑水,现在(1936年)只西北角一湾清水了。现潭上楼已废,只剩石础十六,潭中石柱四根。石柱极宏壮。每柱共四节,乃凿石为十六角,大方形堆叠而成”。这和当年陈琏的记述是一致的。 以后,龙潭则渐为填埋,不复可见。近年,滁州经济社会大发展,建设美丽滁州,这里建设南京太仆寺景区,龙潭得以重见天日,岂非神龙在新时代显灵乎! 从目前发掘看,已可见巨石所砌方形龙潭和其中柱石,与以上记载符。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将以一个新修复的景点呈现给世人,并福佑滁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