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田半亩 于 2016-9-19 09:54 编辑
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近日正式印发。安徽作为重要节点之一,能从中获得哪些政策、项目、资金红利?对安徽人来说,这几天还有一个好消息传了出来,国家发改委同意皖江示范区规划修订:规划展期到2020年!!!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先说说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
覆盖范围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
1、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
2、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集群规划 :“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新格局
“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加强长江重要支流保护,增强省会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夯实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
“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龙头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战略意义 :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安徽和长江经济带 有人说,安徽虽然被列入了下游长三角城市群,合肥被列入长三角城市群,但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城市仍然是上海和南京!
而且,在这份《2013-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GDP增速对比表》中,安徽综合实力只在第7名。
但, 咱们安徽的定位是——把安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
在长江经济带的这波热潮中,安徽有多个任务,如:着力构建长江生态廊道;打造畅通高效利于航运的黄金水道;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优化城镇发展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其中,重点任务有
其一,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优化城镇发展布局。细节如下:
一是加快合肥经济圈发展步伐。坚持“治湖护绿、强化核心、点轴推进、圈群融合”的总体区域空间发展策略,构建“一核、一圈、多带点”的开放性空间结构。
二是打造合宁主轴线,集聚合肥、六安、滁州核心并以此为主轴带,逐步培育县城、产业基地,强化城镇密度,积极构建产城一体的空间结构。
三是打造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增强中心城市能级,着力推进滨湖新区建设。依托全市现有的产业资源和发展环境,形成若干国际产业集群,加快国际金融后台中心发展步伐,优化城市布局,多维度地向国际化都市区迈进。
四是积极推动芜马、安铜池等城市组群和跨江联动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将芜马、安铜池、合肥经济圈培育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组群,实现要素在区域间的有效配置,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提升芜湖、马鞍山的区域中心城市职能,增强其对安徽推进省域城镇化的带动和支撑能力。
发挥蚌埠、淮南两市的资源优势,将蚌淮城市组群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淮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安徽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第三极,实现蚌淮城市组群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五是按照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淮北、宿州一体化发展,支持阜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升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水平,提高亳州、六安、滁州、宣城等中心城市功能,强化对全省城镇体系的支撑。
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县城提质扩容,培育一批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中小城市。
其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一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合芜蚌示范区引领示范作用,实施省创新百强试点工程,力争更多企业进入长江经济带创新百强。
二是立足构建开放高地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实施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试点,选取一批条件较好的开发区争取列入国家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推进境内外经贸合作园区和农业合作区建设。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积极推进长江大通关,深化与沿海沿江口岸的互动合作。
三是立足“三去一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着力提升汽车、家电、轻工、纺织、装备等主导产业的高端制造能力,高水平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打造安徽(合芜马)自主品牌汽车、安庆石油和化工、两淮现代煤化工、皖江(马芜铜池)优质金属材料、安徽农副产品加工、江淮(合芜滁)家电、皖北特色鞋服等七大产业基地。推进沿江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优化布局数据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四是大力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推进“4105”行动计划,加快首批14个产业基地建设进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在最新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定位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安徽省有8个城市入选,分别是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其中,把合肥定位I型大城市,与杭州、苏州比肩,仅此上海、南京!
说完长江经济带,再来说一下皖江示范区!
皖江示范区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8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
《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承接中调整产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
现在要说的重磅消息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皖江示范区规划的修订意见了!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复函】
发改地区[2016]1628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
转来《关于商请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5年修订)的函》(皖政秘〔2015〕228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国务院批复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6年多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在探索产业承接新途径、优化产业分工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
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皖江示范区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促进示范区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形成东中西协调互动、共同发展新格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
三、按照经国务院同意、我委印发的《国家级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发改地区〔2015〕1521号)有关要求,结合《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我们原则同意对《规划》进行修订。
(一)在规划期限上,按照原《规划》明确的“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的要求,同意将皖江示范区规划展期到2020年。
(二)在对《规划》具体内容进行修订过程中,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重大机遇,进一步贯彻深化区域开放合作、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等要求,并合理确定主要规划指标。
(三)《规划》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规划》修订要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有关重点专项规划及安徽省“十三五”规划进行充分衔接。
四、请按照上述修订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印发后组织实施。《规划》实施中的有关情况和重大问题,请及时与我委及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沟通衔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来源:市场星报(微信号:scxb123)综合内容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徽楼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