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们从滁州市工商局获悉,我市针对元旦和春节的“两节”市场打假专项工作收官,本次行动共检查经营主体10486 户,立案887 件,结案452 件,办理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规范市场秩序成效显著。从整个打假过程来看,相比较而言,集镇成为假货存在较多的地区。
据悉,本次“两节”专项打假行动,检查批发市场321 个次、集贸市场678 个次、仓储地517 个次、重点整治区438 个次;抽检商品17 种54 批126 组,政企联手打假18 次;立案887 件,结案452件,移送司法机关1 件,万元以上案件96 件,罚没367.99 万元,案值844.8 万元;受理申诉举报41 个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5 万元。
“近几年,我市开展了多次专项打假行动,造假、售假行为明显较少,但在个别市场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村集镇假货较多。”滁州市工商局执法局副局长金齐波介绍,在“两节”打假专项行动中,侵权假冒、“傍名牌”、销售不合格商品、虚假广告等社会关注的违法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网络论坛、QQ 群、微信朋友圈等新兴途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由于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流动性,使得取证难,打假行动面临新的挑战。在此次专项行动中,工作人员勇于亮剑,认真排查案件线索,查处一批性质较为恶劣、影响范围广、具有典型性的案件,净化市场环境,赢得社会认同。
金齐波介绍,在部分农村地区,假“耐克”鞋子、假“口子”酒、假冒化妆品等仍然存在,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仔细辨认产地、包装、商标产品特性,避免买到假货上当受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