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局瓦屋薛会议旧址
位于滁西皇甫乡大郭村瓦屋薛庄。1939年4月24日中共皖东工委驻此。同年7月中共苏皖省委从全椒县马厂乡二胡冲杨村移驻至此,宣传抗日,发展革命武装。11月至次年2月间,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曾住此,在此召开过第一次中原局会议和江北指挥部会议。张云逸、徐海东、郭述申、邓子恢、罗炳辉曾在此参加会议。原址四合院正房和东厢已拆,刘少奇住所仍在。 中原局第二次会议旧址
位于定远县界牌集镇(原永宁乡)山黄村,时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旧址原占地约1.2万平方米,四周是水围和围墙。水围长约400米、宽7米,深3米;仅靠水围内建有长约400米、高3米的围墙。南边和北边围墙中间各竖一座门楼式炮楼,炮楼之间建有300米长的地下道。有会堂、办公用房、住房、伙房、仓库、马房等共47间房屋,房屋面积约800平方米。另设有练兵场一处,驻一个警卫连。
现在原旧址房屋全部拆除,仅有院内小砖地面、石板、石阶、水围壕沟等依稀可见。刘少奇居住和开会使用过的一部分实物,现陈列在藕塘烈士陵园纪念馆,还有一部分散落在民间。为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1995年定远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第二次中原局会议旧址石碑一块。1995年列为安徽省、定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
位于定远县大桥乡三官村湾杨村民组,旧址为三进院落,35间房屋。每进10间,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厢房2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有厢房3间,刘少奇居住在第三进,屋内有屏帐遮挡后门,院内配备电台设备。会议在第二进院内召开,参加会议人员和警卫及工作人员300余人。会址所在地东、北、西三面环河,北侧的河道上架设吊桥一座,易守难攻。
现仅有通往干线公路的土机耕路一条,现存53间房屋基本保持原状,其中中原局及刘少奇工作、居住的瓦房35间,使用过的草房18间,但已年久失修。尚存有刘少奇睡过的床和其他生活用品十几件,基本保存完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滁县(今南谯区)皇甫山下的一个普通小山村,30余户人家,房屋坐北朝南,村前是口长形大水塘。七十多年前,一间间贫苦农民住的是三根桁条或五桁条在土墙上搭起的草屋。东头薛家不知什么时候富裕过,盖起一幢四合院瓦房,这个村庄也就叫“瓦屋薛”了。 夜幕降临,劳累一天的人们陆续回家,不到一更天气,小山村渐渐平静起来,且被夜色笼罩。而在这个村庄东边薛家西厢的两间小瓦屋里却经常通宵亮着灯。这灯光犹如黑暗中的启明星,为迷途之人指出方向;这灯光又犹如星星之火,燎原皖东大地。那是1939年,在灯下工作的人,是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化名胡服)。少奇同志因何到这个小山村?他任中原局书记之前,皖东地区由于长江局负责人王明的右倾错误,抗战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开展。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南方局和中原局。刘少奇临危受命来皖东。他到皖东前,瓦屋薛是1938年成立的中共皖东工作委员会驻地。1939年,中原局撤销皖东工委,成立中共苏皖省委。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随之成为苏皖边区政治、军事中心。1939年11月,刘少奇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等干部,到达苏皖省委驻地瓦屋薛。刘少奇住薛家的小瓦屋,徐海东的四支队司令部在瓦屋薛附近的太平集。刘少奇生活俭朴,初到皖东,行李非常简单。一个小包袱,只包两件旧军装,一床退了色的军被,打了许多补钉,但他深感肩上担子沉重,工作日以继夜。为肃清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战”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影响,到达皖东后即着手“补救”工作。当地老年人回忆,他白天经常外出,夜晚在小屋里工作到深夜。少奇同志住的屋后有口水井,清晨在井边散过步,还照过相。他多次在有关会上强调: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方针。刘少奇到达瓦屋薛后,中共苏皖省委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这个小山村召开党和军队干部大会,欢迎刘少奇、徐海东。少奇同志在会上表扬了彭雪枫领导的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全面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时隔不久,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运逸陪同下到滁县皇甫山东边的曲亭地区视察,调查了解抗日情况,向抗战干部和战士讲解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独立自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少奇同志在瓦屋薛期间,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他的住处开过几次会议,他还参加四支队团以上干部会。会上都强调独立自主发展抗日武装问题。当年12月中旬,刘少奇在瓦屋薛召开中原局第一次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会议在肯定华中工作的同时,批评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发展华中战略部署和江北新四军发展方向。刘少奇在这个小山村期间,共召开3次中原局会议。另两次分别是:1940年1月中旬,在定远山黄家(村)召开中原局第二次会议。这次会议强调建立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明确了在华中首先在皖东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同年2月下旬在定远大桥附近湾杨家召开中原局第三次会议。会议研究确定了反摩擦斗争策略。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方针。这3次中原局会议,对肃清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影响、对统一新四军和党内干部的思想、对华中和新四军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使皖东战局迅速扭转。 1939年12月中旬,侵华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纠集南京、蚌埠、明光、滁县一带日伪军2000多人,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刘少奇与中原局决定,由徐海东率领新四军四支队在地形对我有利的全椒县周家岗一带打击敌人。12月下旬战斗打响,经过三天多激战,日伪军被打垮。击毙、打伤、俘虏日伪军160多人。其中活捉一个日军小队长,击毙一个叫毛高千穗的日军指挥官。此次战斗粉碎了日寇向皖东的第一次大“扫荡”,提高了军民抗战信心,巩固了皖东津浦路西根据地。反“扫荡”之后又反“摩擦”。1940年3月,在刘少奇与中原局领导下,打败国民党韩德勤顽军1万余人马,取得了来安半塔保卫战胜利,保卫了皖东津浦路东根据地。 刘少奇到达这个小山村后,皖东地区抗战如火如荼,党组织、政权组织发展喜报频传。1940年2月,中共滁县章广区委和新四军四支队民运组领导后备队,解除国民党顽固的滁四区区署武装,2月18日建立我党领导的滁四区(章广区)抗日民主政府。接着建立章皇乡和曲亭乡抗日民主政府。2月下旬,中共滁县县委建立。3月12日,皖东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3月15日,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3月下旬,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6月,全椒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党组织、政权组织纷纷建立,扩大了兵源、财源,解决了部队给养,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迅速发展。到1940年2月,刘少奇离此前,江北新四军四、五支队由原来的7千余人,发展到1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5千余人。1940年4月初,刘少奇离开津浦路西到路东半塔地区。路西根据地在他为书记的中原局领导下,革命烽火越燃越旺,为抗日战争仍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回忆当年,使人更加怀念那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当年中共苏皖省委旧址,被滁州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少奇住过的小瓦屋已被市文物部门保护。现在的瓦屋薛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许多人来此瞻仰当年的遗迹,重温当年火热生活,革命激情更加旺盛,皇甫山区也变得越发美丽。瓦屋薛,这真是个既普通又不平常的小山村啊!
|